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烈士村”里好人多, 招远市冯家村涌现22位烈士

烟台日报 2016-08-25 09:36 大字

冯家村,是招远市玲珑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但正是这样一个山村,却有着不平凡的过往。今年81岁的蒋金才老人,是村庄的一位老会计,在他家里有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从1945年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时,村庄发生的故事。其中,上面标注着22位烈士的名字,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也不过30岁出头。

“年龄最大的这位叫冯之光,牺牲时任职营长。”每当说起村庄涌现的22位烈士,蒋金才总是泪眼朦胧,“营长,在当时已经是个挺大的官了。他们都是好样的!”

为何这个村会有这么多烈士?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感人事迹?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日前,记者走进了这个小山村。

一门三军人好儿郎血染大地

冯家村是玲珑镇经济发展比较靠后的村庄,全村除了主干道是硬化路面,其余街巷几乎都是青石裸露,显出浓厚的历史味。“村庄交通和信息不是很便利,村民祖祖辈辈务农,也都是老实人。”顺着一条小路,来到蒋金才家中,只见三间低矮的平房,里面几乎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家电。老人热情招呼之后,随后摊开笔记本,首先找到一个烈士的名字:栾德太。“当时,栾德太在村庄共有兄弟四人,分别叫栾德太、栾保太、栾日太和栾中太,兄弟几个商量好一起去当兵,结果栾中太由于年龄太小被刷了下来,栾德太和栾保太也是勉强刚够参军年龄。”熟悉记得那段过往的蒋金才老人,回忆说,“可是就在兄弟三人参军没几天,家里就接到上级部门的信件,说栾德太在几天前的‘道头阻击战\’中壮烈牺牲,而栾保太和栾日太也下落不明。”

说到这里,蒋金才没能控制住情绪,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后来,我们才陆续知道,栾日太在后期去了别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而栾保太具体情况不明。”

白天当新郎没入洞房便上战场

从军保家卫国,这在当年,是冯家村每个“好儿郎”的理想。蒋金才介绍,他深刻记得,当时村里有个人叫栾极,白天刚结的婚,晚上就直接跟着部队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因为当时当兵有这样一个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直到八月十五那天晚上,他偷偷回到了家。一问才知道,当天他所在的地方赶上敌人扫荡,所以就回家避避风头,第二天一早便匆匆离开。”栾极的妻子,今年94岁的老人王翠菊说,那是栾极结婚后第一次回家,也是最后一次,也就是在那天晚上,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

如今,王翠菊的女儿栾桂莲已经75岁了,现居住在四川,但她每两年就会回招远住一年。“父亲不在了,趁着我还能动弹,多孝顺孝顺母亲,而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栾桂莲哽咽地说。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该村栾兴义身上。他白天结婚,晚上还没来得急入洞房,便急匆匆走了,从此杳无音信,直到有一天,家里接到了一封当时谁都不愿意打开的信件,一家人坐在一起哭了一夜。

村里烈士太多欲重修“烈士谱”

根据介绍,1947年时,该村里除了有22位烈士之外,还有军属、拥军户、伤员家庭20多户。“从19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以来,每次分粮都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蒋金才说,由于烈属享受特殊待遇,别的村顶多一两户,而他所在的村子却20多户,每次总是要做个单独的方案,总是觉得对不起他们,“人家把孩子都献出来了,给多少也不够多,也弥补不了啊!”“以前,村里还有一本‘烈士谱\’,每到过年和清明的时候都要拿出来祭拜一下,但后来找不到了。”蒋金才表示,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重新修订一份“烈士谱”。“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么多人牺牲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这都是鲜活的生命啊!”蒋金才说,他以前也给敌人干过小工,体验过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以前根本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所以我也一直教育孩子们,干什么都不能忘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对得起那些为了新中国而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李建雪洁德斌

新闻推荐

以“生态、文明、富庶”为发展方向, 蚕庄打造生态文明新型城镇

走进招远市蚕庄镇,感受到的是整个城镇朝阳般的气息。镇驻地主题公园里“金果”雕塑正拔地而起,穿镇而过的诸流河畔白色的水鸟在闲适觅食,整个城镇满目...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