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有古树 亭下忆乡愁
□本报记者 万京华
编者按 在“乡村连片治理”和美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莱芜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做法,让群众参与其中,不仅用足用活了财政资金,还把乡村建设得美丽有特色。本报今天起开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巡礼》栏目,刊发一组报道,介绍其中的一些经验做法。
8月23日一大早,钢城区辛庄镇南宝台村,64岁的老人李传文正推着小推车,汗流浃背。乡村连片治理施工队到了他家大门口,除了给施工队烧开水,他还帮着推石子。“你看这新修的凉亭、元宝台,花砖路铺到家家门口,铺到谁家谁帮忙。原先脏兮兮的村子变得这么漂亮,孩子叫俺进城住俺还舍不得哩!”
不到200口人的南宝台村是乔店水库移民村,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出不来进不去,生活条件很差。如今,通过实施街巷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农户厕所改造、垃圾箱增配、水冲式公厕建设、亲水步游慢道铺设等,这里成了富有浓郁田园风的美丽家园。
统筹乡村规划
石板路不能动,老古树保护好
一条长长的古石板路,路中央是深深的车辙痕迹,无言地诉说着村庄过往的繁华,而石板路两边,是用耐火砖铺设的新路,把石板路保护了起来,干净、古朴、典雅。
这里是雪野镇吕祖泉村,古石板路是明清古道,老莱明路就穿过锦阳关从村中间通过。
由于常年泥水冲刷,原来的石板路很多被泥土覆盖了,路面也坑坑洼洼,还堆满了垃圾,过去能走马车的路现在也就走个人。
“人家村都铺了水泥路了,咱村为啥不铺?这些村干部不治点事。”村民没少怪村里。但村支部书记柏建顺明白,这条石板路是历史的见证,不能随随便便用水泥给抹住了。治理项目下来后,村里又是开党员会,又是开村民代表大会,终于让村民明白了古石板路的价值。在专家的建议下,采用了这种治理方式。虽然多花了20多万元,但村民说“值”!(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弘扬宪法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莱芜建设——— 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
□本报记者 孔浩 通讯员 田大海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进一步弘扬宪法法治精神,营造全市尊法学法...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