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外的守候——— 印象医院之三
□本报记者 武希刚 孔浩 陈爽
核心阅读
ICU,又称重症监护室。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进入ICU的病人病情都十分危重。病人躺在ICU里,医护人员不停地忙碌着,门外的家属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夜……春节前后,记者分别走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莱城区人民医院、莱钢医院和新矿莱芜中心医院,体验ICU外的等待与期盼。只要有一丝希望,所有人都不会放弃,尽最大努力守护ICU的病人,这种信念格外强烈。
5天的守候换来苏醒
2月19日,大年初一。上午7点多,经济开发区张家洼街道的张英早早地起来,收拾完毕后准备外出拜年。刚走到家门口,她突然感觉头部不适,晕倒在自家院门前不省人事。家人及时发现,随即送到了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急救科大夫对她进行初步诊断,从病人的外观看,初步判断她可能是患了脑溢血,也就是脑血管破裂。“这种病随时有生命危险。”
医生立即给病人上呼吸机,推到CT室进行检查。十多分钟后,检查结果证实了大夫的判断:病人脑血管破裂,小脑出血,随时有生命危险。“平时她就有高血压的病,我和父亲都提醒她,但有时她对吃药不太在意,没想到出了这事。”张英的儿子吕文强介绍时,父亲吕振已经歪在一侧,不停擦眼泪。
上午8时50分,张英病情进一步恶化,呼吸开始微弱,大夫紧急抢救。大夫介绍,一是病人颅内出血较多,二是出血部位很关键。随后,医院给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我坚持要给母亲做开颅手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希望。”吕文强说。最终,吕文强的父亲含泪在家属同意书上签了字。
9点刚过,遵照家人的意愿,张英被推进手术室。直到下午一点,手术做完,医生说手术还算成功,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要转入ICU进行密切观察。
转入ICU后,吕振父子开始了漫长等待。每天坐在ICU门口的椅子上等待时,父子二人恨不能每时每刻守在张英的身边,哪怕她听不见,哪怕她昏迷没有任何反应,他们也坚信张英会有醒来的一天。
医院规定每天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允许家属探视。吕振父子理解医院的规定,所以从来不向护士提要求。每天一早来到ICU门外,坐在椅子上等待。时间长了,这里的医生、护士、护理员都熟悉了他们,但从没有人打扰父子二人。
值班护士说,很多时候,其他病人家属都不在了,就剩下父子二人,朝着张英病房门口,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正值春节期间,听着窗外响起的鞭炮声,年近六旬的吕振总忍不住偷偷地落泪。因为医院不允许吸烟,烟瘾很大的吕振却没有跑出去吸一支烟。
在等待张英苏醒的日子里,吕振父子偶尔也有开心的时候,那是因为ICU有病人病情好转离开ICU,或是有人经抢救苏醒过来。每天,大家一起在ICU门外等待,晚上又几乎都在家属休息室休息,吕振父子和很多病人家属都很熟了。在一起等待时,大家互相询问病人的病情,互相安慰和鼓励,一起期盼病人苏醒的那一刻早点到来。
2月23日下午4时20分,对吕振父子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医生通知他们,张英已经苏醒,度过了最难熬的危险期。吕振父子喜极而泣,五天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吃饭还是随便吃些馒头、咸菜、香肠充饥了事。5时10分,当记者再次去探望吕振父子时,他们的情绪已经明显好转,吕文强说:“母亲已经恢复了意识,医生建议继续住院观察几天。我坚信母亲一定能好起来。”吕文强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张英好起来,全家能够回家过正月十五元宵节。
再苦再难,只愿老人早日康复
上午7点,ICU等候室。黄磊简单地把铺盖整理了一下,放到长凳的一角。然后将毛巾放到脸盆里,倒上点水,把毛巾匆匆摆了几遍,擦了一把脸。“这里不比家里,啥也不方便,凑合着洗洗就行。”黄磊笑着说。但看得出,这份笑容的背后有着些许无奈。
这是黄磊在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ICU等候室待的第四天。几天来,他白天就到ICU外面的走廊等着,晚上就到等候室凑合着睡一宿。“白天还好,到了晚上,除了在这陪床的,见不到一个人,死气沉沉的。”
黄磊告诉记者,在ICU里面的是自己的老人,自己是家里的独子,守护的任务就顺理成章地落在了自己的肩上。“家里亲戚啥的也都时不时地来照看一下,可毕竟是大过年的,大家伙都忙,也不好意思麻烦他们太多。”黄磊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在医院“过春节”,往年这个时候,正是迎来送往的日子,走亲戚、串门子,可今年这一切都变了。“不过这几天不少朋友都打电话过来,来看望的也不少,心里面也挺温暖的。”黄磊告诉记者。
早饭是从医院门口买回来的烧饼,外加一杯子热水。简单吃了几口,黄磊就匆匆离开等候室。他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在医生上班前赶到ICU外面,生怕医生有事找不到人。“每天都有探视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进去看看,起码心里放心。”黄磊告诉记者,虽然家属不能陪床,但重症监护室里面的医生护士照顾得都非常好,自己很放心。
身体的疲惫是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也可想而知。黄磊告诉记者,自己开了个小门头,算是有些积蓄,但是现在每天动辄好几千的花费,压力也可想而知。“难归难,但只要老人能康复,花再多的钱也无所谓。”正说着,探视时间到了,打了个招呼,黄磊就走进了ICU。
希望母亲早日醒来
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记者看到,本就不宽的走廊两侧坐满了陪床的患者家属。有的从家里拿来了马扎,有经验的干脆从家里抱来了被褥。累了的时候在走廊一旁一铺,凑合着睡一宿。
见到李明的时候,他刚从重症监护室看望母亲出来。与前几天相比,他气色明显好了许多。“人虽然还没清醒,但医生说情况比前几天好了许多。”李明告诉记者。
就在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母亲在外出散步的时候被一辆轿车撞倒,被送至医院的时候已经昏迷不醒。
“大脑受创、浑身多出骨折,情况不容乐观……”医生话语里几个关键的字眼,让这个幸福家庭差点崩溃。从出事的那天起,李明就和父亲从单位请了假,到医院陪床,亲戚们也隔三差五地来替一下,可就算这样,仍然忙不过来。“我是家里的独子,这个时候得顶上。”突如其来的横祸让李明仿佛瞬间长大了许多。
“儿子才1岁多点,正赶上这几天发高烧,家里的老人听到这件事情后也急得住了院,反正是烦心的事情都碰到了一块。”说起这些事,李明就感觉压得喘不上气来。
为了方便陪床,李明从家里带来了几件黄大衣,谁陪床的时候就穿上,以防再冻感冒了。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明买了一个MP3,里面下载了很多音乐,每天值班护士都会拿出一部分时间放歌给李明的母亲听。“希望母亲能听得见,尽快醒过来。”李明说。
监护病房里的牵挂
“多亏了你们,把孩子照顾得那么好。”2月25日,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的接奶处,市民郭玉一家四口隔着玻璃望着医护人员怀中还在襁褓中的小婴儿。虽然眼里泪光闪烁,但是满脸笑容,非常激动,不断用手机给宝宝照着相。
郭玉的大儿子今年十五岁,年前又添了一个女孩,儿女双全,全家十分高兴。可是女儿还没满月,就因感冒咳嗽引发肺炎住进了新生儿科病房,由医护人员进行24小时隔离监护。“之前孩子能吃能睡,没想到能感冒,一大意病就厉害了。今天是住院第十天了,过年孩子也是在医院过的。这一折腾,孩子可遭罪了。”郭玉说着,眼神里流露出心疼。
新生儿科病房只有每周三下午3点半到4点这个时间段可以探视,郭玉一家心里十分牵挂,所以这个周三,还没到探视时间,她和丈夫、儿子、婆婆就早早来此等候了。郭玉的婆婆说:“平时也见不着,不用天天在医院待着,但是在家里也坐不住站不住的,心里着急不放心啊。”
探望完孩子,全家人仔细地听着医护人员交代着孩子的基本情况,生怕一个不留神就会漏听了重要信息。现在孩子病情已经稳定,每顿已经可以喝90毫升奶粉并且大便正常。在听到医护人员说明天就可以出院回家的时候,一家人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欣喜。郭玉说:“终于可以回家了,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孩子一出生就遭这么大磨难,回去一定好好照顾孩子,千万不能再大意。”
为孩子,再累也值得
钢城区辛庄镇的张强最近一筹莫展,他的儿子因为早产,一出生就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孤单地睡在了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温箱里。
40岁的张强大女儿已经十多岁了,自从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他就想着再要个孩子。妻子的再次怀孕,让全家人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正在全家人耐心等待孩子的降临时,张强怀孕六个月的妻子突然破了羊水,不得已剖腹产下一名男婴。
早产的婴儿2斤3两,格外脆弱,不得不一直养在温箱里。每天近千元的花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张强说:“花点钱不要紧,只要孩子能好好的就行。”
自从儿子进入温箱,张强就格外忙碌。儿子由医护人员照料,虽然不用时时在医院照顾,但是需要每天四次将母乳送到医院。张强说:“都说母乳喂养好,只要孩子能吃上母乳,累点也值得。”
2月16日,医院通知张强来给孩子做心脏彩超,一大早他就来到医院。在等候一个小时候后,医护人员终于将孩子从监护室里送出来。怀抱着弱小的儿子,看着他那粉嘟嘟的小脸,张强心里说不出的心疼。他说:“现在孩子快3斤了,每周一或者周四医护人员都给孩子称体重。感谢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地照顾孩子,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一家团聚了。”
一台手术,牵动全家人的心
2月16日下午15时40分,家住芳馨园的76岁老人李新祥突然胸口剧痛,呼吸困难,头冒冷汗,脸色苍白。老伴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10分钟后,120急救车将老人送入市中医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
医生初步诊断发现,老人血压低需靠大量药物维持,心跳慢几乎接近停止,医护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很快心脏复跳,但同时心电图发现心脏心动过速。医生结合临床表现结果,老人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出现休克。
16时左右,老人的四位儿女陆续赶到医院,征得家属同意后,医生给老人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老人在ICU进行抢救,ICU外,全家人在焦急地等待。老人的大女儿李琳说:“父亲本来就有高血压的毛病,还喜好抽烟喝酒,家里人劝过很多次了,父亲总觉得身体好,没当回事。这下可怎么办?”说罢,李琳红了眼眶。“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当下最重要的就是等父亲手术结束,先把血压心跳稳定下来。”二儿子李辉说:“父亲一定会没事的。咱们着急也没有用,等父亲手术结果出来吧。”
一个手术,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不一会儿,老人的女婿儿媳、孙子孙女都已经赶了过来,ICU外已经聚集起十几口人,没有人大声说话,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十分沉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抢救一直持续了4个小时。手术结束后,医生刚一出来,众人就围了上来。得知老人的血压、心跳逐渐好转后,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陪护,也可以不那么累
□武希刚
岁末年初,本应该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的春节是在医院度过的,没有欢声笑语,没有家长里短,有的只是无休止的等待。
累!相信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会在第一时间产生这样的思维。
这种累大体分为两种,一是身体的累,这种累不可避免;而另一种则是心累,这种累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过于焦虑,另一方面,则源于我们对ICU的误解。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起ICU,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重症监护室,第一印象是害怕。潜意识中,我们会认为,只要是进到里面的人恐怕会凶多吉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ICU也就意味着更好的护理与照顾。一般病人做完手术,或突发疾病,身体各项指标还不稳定,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护理,而这一点,普通病房明显做不到。
然而,人们的深层意识中,更容易接受第一种思想。作为陪护的人,本来已经身心疲惫,再加上传统的那种“害怕”的思想作祟,想不累都难。
缓解这种症状,一方面需要我们正确了解ICU,不能以讹传讹,捕风捉影;而最根本的,则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我们守护的“累”降到最低,适当给心情放个假,医生轻松、患者舒畅,陪护的家属也就不再那么累。
新闻推荐
□通讯员 侯继国 周伟初夏的清晨早早被霞光唤醒。钢城区辛庄镇北王家庄村支部书记杨奉双一大早就在村办公室里忙活。昨天下午村里的杨老汉去世,今天要出殡,该是村党员组织的红白理事会发挥...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