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满山尽是“驴友团”(上)

莱芜日报 2014-08-16 16:32 大字

□本报记者 柳尧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户外运动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背包客”现身于青山绿水间。莱芜“驴友”队伍为何瞬时壮大?在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同时,是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莱芜市的“驴友圈”。

走,“驴行”去

时令已进入盛夏,室外温度已经超过30摄氏度,但仍挡不住“行者”(网名)夫妇外出的脚步。7月19日一大早,行者夫妇穿上防晒衣、背上行囊,“全副武装”出门了。他们今天随群出游的路线是莱城区茶业口镇至博山一避暑之地。“行者”夫妇“驴龄”并不长,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但他们却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每到周末,他们就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享受别样的感觉。

和“行者”夫妇有着固定“驴群”不同的是,“北方小冰”(网名)则是个随心主义者,哪个群定的路线好就跟哪个群。“我加了好几个驴友的QQ群,每到周二、周三,我就到各个群里的论坛里看看周末的路线,然后选择一个我喜欢的。”

经过调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人热爱上了户外运动,他们纷纷加入各个驴友群。据统计,目前,莱芜市的“驴友群”达数十个,每个群里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人,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这支队伍在不断壮大这一点毫无疑问。“驴友群”中,年龄分布也很全面,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不到十岁的孩子。

由于很多“驴友”是上班族,因此,“驴行”的时间多定为双休日。于是,每到双休日,莱芜市知名的、不知名的山头上,就会出现成群的队伍。有时候还会出现两支或多支“驴群”擦肩而过的现象,空旷的山野里,经常回荡着相互打招呼的声音。

健康、休闲两不误

老曹,今年68岁,“混迹于”“驴群”已有多年。身穿迷彩服、头戴迷彩帽、肩上背着一个绿色的旅行包,看起来很有范儿。

别看老曹年近七十,可在群里却是只“头驴”,爬起山来一点也不含糊,常常把同行的驴友甩在后面。“这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我认为是强身健体最好的方式。”只要没有特殊事情,老曹都会参加。他说,自从参加了这项活动,一年四季很少感冒。

除了健康,还有娱乐。很多驴友热衷于这项运动,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现在的工作压力太大了,利用周末时间出来放松一下,真的很不错。”“雨声”(网名)是一名小学教师,周一到周五,繁忙的教学工作让她应接不暇,双休日走出繁琐的家务、走出繁忙的工作,走进大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为了健康、休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7月13日,尽管天气有些炎热,但一支40余人的队伍正浩浩荡荡向辛庄镇长沟进发。这支队伍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放暑假的孩子。“让孩子走出来锻炼锻炼身体,磨练磨练意志,户外运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位家长如是说。尽管四五个小时的穿山奔波让孩子们汗流浃背,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个驴友群就是一个团队

随着队伍的壮大,很多“驴友群”都有自己的网站,记者随意打开一个驴友群的网站,其中活动公告网页中,活动时间、集合地点、线路说明、个人准备、特别提醒等条文非常明晰。

子布(网名)是某群的领队,每一次户外运动,只要他有空,就义务担起了这个职责。在一次随群“驴行”中,记者发现,这支四十多人的队伍很有秩序,再细细观察,原来,队伍前面有领队,中间有中队,后面有收队,他们都配有对讲机,一有情况随时联系。“毕竟户外运动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有义务服务好。”一位领队说。

有一次,一位“驴友”在爬山过程中崴了脚,无法行走,但当时大家都身处山谷,没有坦途。于是乎,群中的几个壮年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合力把这位“驴友”护送下山。“出来我们就是一个团队,一个人有困难,大家一起帮。”记者在很多驴友群网站常看到这样的字眼:团队中的任何一个队员应该本着“尽力救助,风险自担”的原则参加活动。

行走在户外的大山原野中,一支支组织有序的“背包客”正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新闻推荐

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村庄的发展历史,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村庄规划“留住乡愁”

本报讯(记者 臧小池 通讯员陈茂田 刘颖群)近日,记者来到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只见这个绿树红瓦的小山村,在秋日的艳阳晴空下格外清新美丽。修缮一新青砖青瓦的莱芜战役陈毅指挥所,紧挨着农户住宅,一...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