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其实我只是一个学生

今晨6点 2013-11-02 23:58 大字

YMG记者姜春康

我始终对记者行业无比向往和敬畏。由于发表过不少文章的缘故,欲望和自负在我成为记者后,不断在内心蔓延开来。多年的记者生涯,似乎让我找到了一些窍门和写作思路,因此,即使小心翼翼,言语和行为间却透露出些许自命不凡和故作老成。

一天晚上11时,当同事把一封信转给我,我内心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信是一位来自招远市偏远农村的忠实老读者写的。手写的字迹,清晰工整,足足有5页,另外还有用毛笔认真誊写的一份明代皇帝的名号、姓名以及在位年代,遒劲有力。

原来,这位老读者是针对我写的一篇新闻报道提出了疑问,因为在一新闻中我写道:“大奸臣严嵩朝中揽权当道,残害忠良,掌握证据的杨观光不顾遭受迫害之险,毅然写成奏折上书崇祯皇帝。”

老读者提出,从历史上讲,杨观光上书“举报”严嵩根本不可能!因为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

我急忙查询资料,结果发现,严嵩生于1480年,卒于1567年。而杨观光呢,生于1597年!

我脸上顿时火辣辣,内心的自尊瞬间被击得粉碎!冷静片刻,我连忙与通讯员电话沟通进一步核实,时间已是午夜零时。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我和通讯员都感到无地自容,由于奏折内容众多,很难理顺,报道出了这个错误。我又急忙寻找老读者的地址,结果发现信后,只简单地写了“老干协”和一个笔名———老读者这是给我留面子呢!

当晚很长时间,我都沉浸在自己的错误中,羞愧不已。

第二天,我急忙与杨观光家族第20代嫡孙、61岁的奏折持有人杨鸿山老先生取得联系。事实证明,报道中应是杨观光之父与严嵩有过接触,而并非杨观光本人。

同时,几经周折,我终于联系上了那位一直关注我们的老读者。我首先表达了歉意,又表示感谢。老读者惊讶之余非常宽容,为了缓解气氛,他只是幽默地说:“没事没事,谁都会犯错嘛。”

我十分感动。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如今,老读者的信就静静地躺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每当我写文章和思考问题时,都会“良心发现”,继而增加勇气,以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有了这样热心的可爱的读者,就有了时刻鞭策自己的动力。

新闻,书写着当今,也书写了历史。记者,记录着现在,也记录下往昔。我知道,记者是世事变幻、沧海桑田的忠实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珍贵资料、人间正气的最佳鉴别者和传达者;是时代的先行者,是历史的见证人。为真实而喝彩,为理想而奋斗,饱蘸情感,充满爱憎,直面事件,直面人生,无怨无悔,是记者;面对真善美,尽情讴歌,面对假丑恶,永不退缩,也是记者;当非典蔓延时,冲向一线,毫无怨言,是记者;当洪水肆虐时,涉过急流,义无反顾,也是记者。

每个记者,都是时代爱恨的载体。爱,泪流满面,恨,悲愤向前。其实,抛开这些爱恨,在千万个读者面前,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学生———他们就是我们记者的老师,他们的笑脸足以检验我们的工作质量,足以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

新闻推荐

邓云宝要到新疆办红色文物展, 与新疆红色收藏家一起举办“胶东人在新疆”展览

YMG记者滕新书本报讯因收藏红色文物在2006年荣获“感动烟台人物”称号的邓云宝,这几天接待了一位来自新疆的红色文物收藏家———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