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喜迁新居, 镇政府筹资购置,众乡邻帮忙搬家
YMG招远记者原晓东
通讯员吴晓兰盛宪学摄影报道
27日上午,对于家住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刘盛兰老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老人告别居住了十多年的旧居,搬进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众多乡亲邻里齐聚在一起,为老人搬家。
众人献爱心温暖老人
听说刘盛兰老人要搬新家,早上七点,柳杭村的乡亲们就自发地聚集到老人的家门口,为老人忙活起来。整理相片、将一摞摞报纸打包、收拾被褥……大家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而刘盛兰老人却站在一旁,不时摸摸这、看看那。
俗话说,破家值万贯,刘盛兰老人一生清贫,但积攒的旧物件还真不少,且日久未动布满灰尘,搬动起来,屋内粉尘弥漫。前来帮忙的乡亲们,有的衣服脏了,有的人手被碰伤,但却没有一人退缩。虽然室外天气寒冷,但是一颗颗爱心汇聚在一起却是一股股暖流,这股暖流温暖着老人的心。
都说上了年纪的人很怀旧,刘盛兰也不例外,即将离开伴着他走过了十几年的老屋,老人不时用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擦拭着眼角的泪花,很是不舍。这泪水里有留恋,也有感动。留恋的是在这所老屋里,老人曾多次提笔写信鼓励那些素未谋面而需要帮助的人,在这里有老人太多美好的回忆。感动的是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马上就要迁居新屋,而且有这么多的乡亲父老不约而同来帮忙。
住进新屋老人笑开颜
上午10时左右,最后一趟装满老人家当的汽车驶出老宅的门口,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老人缓缓地关上老屋的大门,他动作缓慢,深深地望着这座感情深厚的老房子,久久不愿离开。
终于,老人在其远房侄子刘建喜的搀扶下向新房走去,一路上乡亲们夹道欢送,刘盛兰不住向村民们挥手致意。得知老人要搬家,村民们自发组织起秧歌队,欢欢喜喜送老人入住新居。
在众乡亲的簇拥下,老人迈进了新居,村支部书记刘淑亮领着老人在新居一间间参观,厨房,卧室、客厅,老人不时问上几句,刘淑亮不停为老人介绍着……
搬家当天,蚕庄镇政府给老人送来了米面和刚刚烙好的大饼等慰问品;供电公司给老人接上了取暖用的电热板,认真检查了线路;为了让老人住得更加舒心,村两委头天就开始给老人烧炕,灶台里的柴火正旺,屋内热流涌动……
虽然老人行动不便,但他执意要每间房都去走走看看,向每一位正在忙碌的人打招呼,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让老人的这个冬天暖融融。
按照习俗,搬家的时候都要“温锅”,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将一张大饼切成小块,送给来帮忙的村民,大家一起品味着大饼的滋味,共同祝愿老人在新居里开启一段崭新的生活。
社会从未忘记他
刘盛兰最早于1995年开始拾荒资助贫困学生,至今18年间,他无私帮助过的学子达到100多位,资助款共计近10万元。
他的先进事迹通过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今日招远》、水母网、YMG官方微博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2011年老人分别被评为“感动烟台”人物和烟台市“道德模范”,2011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栏目曾对刘盛兰老人进行过专访,老人无私奉献、慷慨助学的事迹在全国家喻户晓,已成为时代的楷模和榜样。
刘盛兰老人18年来捐资助学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蚕庄镇党委政府时刻牵挂着老人的生活。每年为老人订阅两份报纸;每月为老人提供一箱牛奶、十斤鸡蛋、200元生活补助;为老人办理了五保待遇,并曾多次建议老人入住镇敬老院,被老人婉言拒绝。考虑到老人的住房年月已久,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镇政府筹资为老人重新购置了一处宅院,粉刷一新的四间大瓦房代替了原来的老屋,崭新的塑钢窗使室内亮堂了许多。
在为老人装修新居的日子里,为了使老人尽早入住新居,柳杭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施工现场义务帮工,他们的这一举动感染着工地上的每一个人,工人们忙活起来常常是连吃饭都顾不上。看到眼前的情景,刘盛兰老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党和政府始终没忘了我这老人,还有社会上那么多人关心照顾我,我真是太感谢了。”
爱的脚步不停歇
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刘盛兰的所作所为,但老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虽然过得很苦,但他自己活得安心。刘盛兰常说的一句话是: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如今的刘盛兰已是年过九十岁的老人,然而在他看来奉献爱心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刘盛兰表示只要条件允许他将继续自己的善举。
刘盛兰说:“我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和照顾我的好心人,你们虽不是我的亲儿女,但却比亲儿女都亲。”老人不孤独,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老人的心头却是热呼呼的,采访结束时刘盛兰委托记者通过本报向那些给他帮助的好心人说一声谢谢,感谢所有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孙菁摄影报道)正月初一晚22时15分,招远交警大队肇事处理中队接到报警,在招远市温泉路罗峰路路口,一辆轿车撞到中心指挥岗台后逃逸。值...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