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沟里的“石头”书记, ———记市人大代表、招远市张星镇丛家村党支部书记丛春万

烟台日报 2012-11-27 18:14 大字

柏油马路宽阔平坦,河堤护栏精致美观,一排排路灯高高挺立,一座座农家小院紧紧相连。走进招远市张星镇丛家村,一个“藏”在山坳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记者眼前。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曾经却穷得叮当响。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子的带头人丛春万。他连任六届烟台市人大代表,村支书一干就是36年。

“我们村不好找啊,四周山峰林立,从外面什么也看不见。”刚走进丛家村村委大院,丛春万笑着迎了出来。矫健的步伐、硬朗的身板、爽朗的笑声,完全看不出他已年过六旬。

丛家村一共840户、2350人,村子虽然不小,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山村。1976年,27岁的丛春万当选村支书。提起70年代那段日子,丛春万至今印象深刻:2000多口子人,耕地只有1600亩,一人还分不上一亩。村子三面环山,交通闭塞,如何带动村民致富是他最头疼的事。

经过反复考察,丛春万得知村子四周有着丰富的花岗岩资源。“没有耕地,咱就靠山吃山。”1985年,丛家村第一家村办石材厂成立。没有大型开采工具,就用凿子凿;没有运输工具,就用牛车拉。从那时起,丛家村开辟了一条“以石兴石,以石兴农,以石兴村”的新路子。

就这样,“石头”书记丛春万开始带领百姓们围绕石头脱贫致富。村子里有了工厂,年轻人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开采了石头,还得想法子往外运。在丛春万的引导和鼓励下,不少村民建起了石材加工厂,有的干脆买个重型卡车搞运输。丛家村的集体经济和村民们的小日子开始红火起来……

因为工作突出,1987年,丛春万当选烟台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当了人大代表后,丛春万更加忙碌了,不仅要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还要把百姓的呼声写进代表建议。在每次出席人代会前,丛春万都要挤出时间走访选民,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的要求,并把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

2009年,他对教育部门提出了个别学校有危房需要校舍改造的意见,市人大及时反馈,教育部门认真对待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整改措施,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10年,针对608省道车祸频发的情况,他向市政府提出在岔口设立减速带或警示标志的建议,市政府责成公路部门在岔口处全部安装减速带并设立明显标志……

一边干着村支书,一边担任市人大代表,身上的担子重了,丛春万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如今,丛家村有集体企业三家:一个石材厂,一个粉丝厂,一个宠物饲料加工厂,全年经济总收入1.5亿元,利税700多万元。

“挣了钱,咱不能忘记老百姓,集体经济挣得钱,就得给村民们花。”在他的带领下,丛家村先后投资60多万元,对全村11条主要街道进行硬化,同时建起了垃圾箱,安上了路灯,实现了街道亮化、硬化、绿化;投资120万元对村中心小金河进行综合治理,清理了河内垃圾,加固了河堤,安装了护栏,河内栽上了风景树,小金河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投资110多万元,新建了一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建起了农家书屋;为了让村民喝上安全优质水,村里新建了一处纯净水厂,免费供大家饮用……

现在石材厂越办越大,丛春万有喜也有愁。喜的是村民生活水平步步高升;愁的是大山总有挖空的一天,不能一股劲的靠山吃山,走持续性发展才是好路子。

离开丛家村时,山间已暮色四合,但挂在丛春万嘴边讨论的这些喜和愁,却像一团火,照着这个山村向前的路。

YMG记者李泉江通讯员徐兴国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烟台市劳模争做先锋楷模

本报讯(YMG记者曲妍妮通讯员李云强余传元)11月30日,市总工会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劳模座谈会”,参会劳模就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谈了自己的体会,并...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