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百花齐放
YMG记者高少帅摄影报道
■从当初的上不起学,到“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从治不起病,到如今的百姓看病新农合“买单”;从群众体育“要我练”,到今天“全民体育”时代下鼎力举办亚沙会……烟台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烟台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攀升。烟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建党90年来,烟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尤其在近几年,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都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令人振奋,令人鼓舞。
从当初的上不起学,到“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从治不起病,到如今的百姓看病新农合“买单”;从群众体育“要我练”,到今天“全民体育”时代下鼎力举办亚沙会……烟台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烟台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攀升。
历史在改写,传奇被超越。烟台的社会事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奔驰!
教育事业脱胎换骨
一个城市的教育事业经过90年岁月的洗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案是:脱胎换骨。
建党之初,教育对烟台而言仅是一席空话。黑屋子、土台子,成为当年教育的代名词。直到1978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刚达到25%。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分别提高到100%。烟台在全省全国率先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费,惠及全市60万中小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从改革开放开始,烟台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教育局局长刘连基说,1978年以来,烟台教育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后,可谓“脱胎换骨”。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烟台教育开始转入整顿提高阶段,全市实行教师达标考核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支人员稳定、基本上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前,教师特别少,待遇也很差,一个月几块钱工资,更谈不上考核了。”教学至今30余载的牟平育红中学教师王震晓说,当年对教师队伍的整顿提高,为今天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打下了深厚根基。
第二阶段从1985年开始,这期间,烟台率先实现“五四”改制,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这个进度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5年,成为烟台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实现了建党以来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宏愿。
1994年至2000年,是烟台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烟台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刘连基告诉记者,正是在这个阶段,烟台教育实现了从“普九”到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历史跨越,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被推向全国。
烟台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至今。此时,全市的教育投入逐渐加大,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日渐提高。5月18日,对高新区的500名小学生而言是幸福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有了免费接送的专用班车,每天村头统一乘车上学,放学后再统一乘车返回。“教育是民生大计,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高新区管委副主任刘有根受访时表示,为方便学生,确保安全,高新区将校车安全工程作为全区2011年20件为民服务实事之一,5辆校车每年的租用费用就达57万元。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烟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显示,从2010年起,全市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57593.7万元,惠及学生54.5万人。
医疗卫生全面进步
昨天上午,在栖霞市桃村镇接官亭村卫生室,村民范寿春拿着医保本,前去打吊瓶。“现在看病方便多了,一般的病在村里都能解决,再也不用跑好几十里路到县城医院了。”范寿春说,在这个卫生室有2名乡医,承担着接官亭村周边的石字线、灵山夼、上桃村等几个村共2300余名村民的就医问题。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全市医疗系统建设的大事。”市卫生局局长李翠玲说,近年来,烟台市把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民生工程来抓。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已连续派出了两轮十一批338个工作队1395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80处乡镇卫生院和200多处农村卫生室,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医送药,看病治病。截至2008年,各支援单位共资助医疗器械设备价值达680多万元,新设特色专科103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70项,同时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余次,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600多例,为农民看病节省各种费用9600多万元,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困扰老百姓的“心病”,直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全市百姓的“心病”才得以放下。
翻开烟台卫生事业发展史,清晰记载着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1956年,招远县(现招远市)农民自发组织起烟台市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受到很大冲击。1990年,全市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有了新的发展,1993年人口覆盖率达到50%左右,其中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只占20%,大部分为村办村管,筹资少,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6年,市政府颁布了《烟台市农村社会保障暂行规定》,对合作医疗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3月,市政府以65号市长令发布了《烟台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把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且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合作医疗发展。1997年底,省政府对烟台市的合作医疗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烟台的农村卫生工作经验,新农合制度覆盖全市农村。今年,全市有401.55万农民参合,参合率100%。一季度,有123万人次农民得到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报销医药费1.45亿元,有1016人得到万元以上报销补偿,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就医负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让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李翠玲说,今年,烟台市再度提高了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门诊报销比例达到30%,一级医院报销比例达到75%,二级医院达到55%,三级医院达到45%。住院报销金额的封顶线烟台市今年达到10万元。同时,继续推行在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年内达到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即时结报,使农民报销更方便。
文化体育蒸蒸日上
夜幕降临港城,位于市区南大街的市文化中心灯火通明。这个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设施,满足了老年、中年、青年、小孩等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一举甩掉了烟台文化设施缺位的“帽子”。
高起点抓好市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文化烟台”新优势,是烟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除了市文化中心,烟台市投资8.56亿元建设了滨海文化广场,投资7.3亿元建设了体育公园,投资5000多万元在滨海文化广场建设高档次、多功能的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新馆,实现全天候对市民免费开放。同时,投入2亿多元对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福建会馆、白石村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朝阳街等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彰显烟台沿海开放城市的层次与品位。
“十一五”期间,烟台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60多亿元,是烟台市文化事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在了全国最前列。
6月16日,全世界的目光齐聚海阳。第三届亚沙会倒计时一周年举行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国(和地区)教练员、运动员代表齐聚一堂,为明年的正式开赛热身。海阳,成为中国体育史上首个举办洲际综合性赛事的县级城市。举办亚沙会,烟台成竹在胸。这信心来自于近年来烟台多次承办过规模大、影响广的国际性体育比赛带来的丰厚经验,以及对于体育产业的成功探索和开发。
近年来,烟台市为创建体育强市,充分展示对外形象,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兴办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烟台体育公园的全面建成和养马岛赛马场的改扩建更是其中的亮点。筑好“窝”自然就引来了“金凤凰”。近年来,第21届省运会、全国跳水锦标赛、全国蹼泳锦标赛、全国拳击锦标赛、亚洲蹼泳锦标赛、全国射击大赛等多项高水平的全国大赛及亚洲级别的体育赛事在烟台市相继举行。此外,中国国家射击队多次在烟台集训,比利时奥运代表团也曾在北京奥运前来训练,多支国家队、省队将烟台作为长期的训练基地,这些都是对烟台体育最好的肯定,也是巨大的推动。
通过体育与世界接轨,通过赛事与世界沟通。一个开放、包容的烟台,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孙永秀马晓东YMG 记者宫铭源)近年来,招远市围绕抓队伍、提素质、强基础,狠抓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学历教育。自2000年以来,先后组织当地729个村和有关单...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