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潘仁美”招远开金矿
YMG记者张晋通讯员李栋撰文供片
评书《杨家将》中遭人唾骂的反派角色潘仁美,其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名叫潘美,字仲询,汉人,北宋初名将,生卒年代(公元925年-991年)。
潘美与招远渊源深厚,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被遣往招远督办中国第一个“国有金矿”———罗山玲珑金矿,并被写入《宋史》。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潘美在黄金开采中,首次使用了火药,竭力推广“先碎后淘”工艺,极大地提高开采岩金的能力,留下“金穴数百处,岁溢数千两”的辉煌。
近日,为还原这段历史真相,揭开一千多年前黄金开采的神秘面纱,记者深入金都招远,实地寻踪。
三位皇帝亲自垂询招远黄金
《招远黄金志》的主编张丕基先生,从事黄金历史研究工作多年,成为记者此行首访的对象。翻开厚厚的黄金志,听着张老的娓娓解说,我们仿佛回到遥远的古代。
据张丕基介绍,招远黄金在宋代已名扬天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代曾有三位皇帝———真宗、神宗和仁宗,亲自垂询招远的黄金生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其时,宋王朝还将玲珑金矿田,直接列入皇家统辖的重点金矿名单。
“宋王朝建立后,虽已执政天下,但国家战事仍然频繁。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登基后,宋、辽之间战端屡发,加之百业待兴,金、银的消耗量特别巨大。然而国库匮乏,大宋王朝不得不把黄金生产当作大事、要事来抓,对全国大型金矿直而辖之,委派大臣亲自督办。”张丕基说。
景德四年,即公元1007年,宋真宗特地委派大臣潘美,专门到招远督办罗山玲珑金矿田。为什么不让一员武将征战沙场,却让他干起采金的事情呢?
张丕基说,公元986年,第二次宋辽战争爆发,当时潘美身为前线将军,却偏听副将之言,自负专断,拒不采纳杨业将军的正确作战方案,又未进行战场协同作战,致使杨业孤军作战,陷入辽兵重围之中。而身为主帅的潘美又明哲保身,不仅未出兵救援,反而单独撤军,从而导致杨家全军覆没,杨业被俘后壮烈殉国。
事后,杨业夫人上告御状,潘美受到降职处分,被派往山东招远督办采金。“北宋名臣说潘美,《杨家将》里难恭维。招远罗山黄金业,宋史丹青后人推”。这首诗就是对潘美一生最好的诠释。
火药采矿开启中国“岩金时代”
在张丕基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试图从展馆中找到有关潘美招远采金的历史。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宋代的采金,主要是“官置场监”和“由民承买”两种形式,换言之,既允许“官办”,又允许“民办”;同时还设有税监,通过收税金等几种形式,允许个人纳税淘金,不纳税而私自淘金者依法惩处。这说明,当时的采金业已被当权者所控制,而且有了严格的法规和制度。采访中,记者巧遇招远市旅游局副局长杜鹏春,他对“潘美采金”颇有研究,自成一家。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兴致勃勃地打开话匣子:“潘美到达招远后,认真执行了大宋王朝的矿业政策。他反省自责,勤于政事,以期将功折罪,东山再起……”
据传,潘美调整了开采黄金的体制和政策,将“官办”与“民办”两种形式有机结合,增强采金的活力。还将火药应用于开矿,由淘沙金转向开采岩金,实行“先碎后淘”的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产量。为整顿黄金矿山秩序,他还亲自率兵严厉打击袭扰矿山的流寇与盗贼。
“潘美到招远督金,并未住在罗峰镇治所的所在地,而是将督金府就近设在玲珑金矿田不远的马山前,即今日玲珑镇前花园、后花园村之间。这两个村的位置,恰是当年潘府的前、后花园,并因而冠以村名。在潘府的东南方,即今琵琶岭一带,还建有一座潘家城,世传潘美于此筑城御寇,以保护罗山玲珑的采金业。”杜鹏春介绍说。
在潘美的督办下,招远的黄金事业一度长足发展,为大宋国库的充盈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当时“潘家城”的所在地,也因金而兴,人口密聚,逐步形成村落,进而发展为集市,分别起名为潘家村和潘家集。后来,宋皇念潘美督金有功,将其召回京城,复以重用。
招远采金激发宋朝“环保大讨论”
记者采访发现,潘美作为朝廷督金,虽然府第在招远,却统管登、莱两州之金,即现在的整个胶东地区,致使产量剧增,并产生了长期效应。然而,潘美采金虽然劳苦功高,但是在朝廷中却饱受争议。
据《招远县志》记载,“天圣(1023-1031年)中,登、莱采金,岁益数千两,其中十之八九产之招远。登、莱二州,特别是招远黄金的发展,博得朝廷的极大欢欣。因此,新登基的大宋第四代皇帝仁宗赵祯,分外高兴,欲行颁诏嘉奖,但因大臣有异议而未能实行。采金充盈国库,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大臣们缘何存在异议,他们争议的焦点又是什么呢?
张丕基告诉记者,据《宋史》记载,仁宗命奖劝官吏,宰相王曾曰:“采金多,则背本趋末者众,不宜诱
之。”王曾这种思想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仁宗时代,即公元1046年,河北京东发生大地震,登、莱两州尤其严重。许多当权者将地震发生的原因,归咎于黄金的开采,说是撼动地脉、耗泄阳气所致,从而主张停止开采金矿。二是农本思想根深蒂固。当时不少人因采金而弃农桑,伐树毁林,许多官吏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背离农本思想。由于朝臣意见不统一,从而导致金业发展的禁令增多,从此步入时兴时衰的波状发展时期。
宋朝官员对于采金的争议,居然出自原始的“绿色环保理念”,这令记者大感意外。虽然,其“撼动地脉、耗泄阳气”之说缺乏现代科学依据,但是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诉求却溢于言表,可见中国人的环保意识比西方社会足足早上千年。
在“环保人士”的抗议声中,宋王朝的采金事业一度低迷萧条,黄金储备再度匮乏。“景佑年间(1034-1037年),登、莱地区又发生严重饥荒,国运衰而黎民贫,仁宗皇帝方才颁诏,解除禁令,鼓励民间采金。”张丕基说。
有关这段历史,《招远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景佑中,登莱饥,诏弛金禁,听民采取,俟岁丰复故。”熙宁元年(1068年),新登基的大宋第六代皇帝神宗赵顼,再次派人来招远玲珑督办采矿。至元丰元年(1078年),大宋王朝的金矿已分布在全国的25个州中,年产黄金共达10710两,而登、莱两州则占9573两,约占全国总量的89%。其中,罗峰镇之金,则占登、莱二州的十之八九,冠居全国之首。
“及至宋、金鼎立时期,山东为金所辖,金朝所封‘大齐皇帝\’刘豫治鲁。他极为重视罗峰镇之地,为了兴农桑而采黄金,以巩固‘大齐\’的统治政权,特于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升镇为县,取名招远,意取‘招携抚远之义也\’。”张丕基说。
揭开潘美“陷害”杨家将的真相
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潘仁美”,说他公报私仇,陷害忠良,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
其实,历史上杨业之死,主要责任人并不是潘美,而是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据《宋史》记载,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各州人民撤退内地,而王侁却强迫杨业出击。杨业自知敌众我寡,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美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的两狼山)预设强弩步兵接应。
“杨业是一员良将,他认为北宋军多为步兵,要对抗契丹骑兵必须依仗强弓硬弩。但是实战中,王侁却为了争功,率领接应人马私离防地,后来发现战况不妙,又临阵脱逃。”张丕基说,“杨业杀破辽军重围,赶到陈家谷口
时,却无接应人马,‘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浑身受伤数十处后被俘,绝食而死。”
根据宋史说法,潘美支持杨业的立场,只是没有制止监军王侁私离防地,并非“元凶首恶”,这从战后的处分也得到证明———潘美是降职处分,王侁则被撤职发配。
“其实潘美征江南,说降陈,击北汉,战太原,抵辽军,对宋朝的功劳不小,甚至超过杨业。《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排在第三十一位。”张丕基说,但是经过评书、戏剧渲染,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潘美功绩,形成一桩“文化冤案”。
注:潘美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潘氏谱牒》。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6日讯(YMG 记者孟宪臣通讯员路光东刘玉龙)记者今天获悉,3000株意大利M9矮化自根砧苹果苗木,经上海机场检验检疫部门检疫合格后,于近日顺利运抵招远市...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