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最好呵护

莱芜日报 2011-03-30 23:27 大字

3年投入6.4个亿,完成8座大中型和17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解除险情、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的同时,面对60年一遇的旱情,全市大小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最好呵护

本报记者 韦勇 刘凤

抗旱好比打仗,有水源便有“可调之兵”

“我们唯一放心的就是有水源,能满足全市抗旱所需。”近日,记者在市水利部门采访时,工作人员这样说。

抗旱好比打仗,有水源便有“可调之兵”。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抗旱两月有余,春灌3.2万亩农田的情况下,全市水源仍相对充足。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水库、塘坝、拦河闸坝总蓄水仍有2.2亿立方,其中雪野水库蓄水1.1亿立方,乔店水库蓄水1537万立方,牟汶河拦蓄水2200万立方。此外,公庄、杨家横、葫芦山等水库蓄水均占兴利库容的60%-70%,也都接近常年平均水平。

近年来,莱芜市各级各部门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入近4.7亿元资金,通过病险水库加固、风力提水、拦蓄水等水利工程,充分拦截地表水,构建起“立体灌溉网”,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灌排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充沛的水源,保障了全市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可谓大旱之年无大忧。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最好呵护

莱芜市是重要的农业区,是著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但莱芜市又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决定了莱芜市农业生产对灌溉排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虚此言。

3月12日,记者在钢城区辛庄镇傅宅科村黄林沟风力提灌站看到,几十台风机正呼呼地随风旋转,山下水库、塘坝及拦河闸坝中的清水,正通过管线源源不断地注入到山顶主水池。十几位村民在山岭间忙着疏通输水渠道,为即将开始的黄烟大田移栽做准备。

看到这样的春耕备播场景,随行的村支书傅怀颂禁不住念出了那段耳熟能详的顺口溜:“自流水池依山建,万米管网紧相连。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阀门就浇田。”而这样烟水配套的生产场景,在莱芜市的莱城区苗山镇黄崖村、高塘村也都能见到。

据市烟草专卖局的同志介绍,仅烟草部门在莱芜市东部黄烟种植区,就累计投资2100多万元,完成烟水配套工程297项,其中,建设水池103个,塘坝115个,风力提灌系统3处,提灌站21处,铺设管网94.84千米,有效保护了烟农的利益。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最好呵护。在这一点上,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把水利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年年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完善农业基本水利及渠系配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09年“两会”期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首次列入市委、市政府列出的2010年十件实事中。事实上,早在2008年,市委、市政府就已经从对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三年内全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安排部署,拉开了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序幕。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莱芜市水利建设总投入13.9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118项。其中,全市病险水库三年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6.4亿元,8座大中型水库和17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面完成竣工验收,所有加固后的水库已全部投入使用,恢复和增加水库蓄水能力4700万立方,工程运行良好,确保了“防洪、供水、生态”三安全。

实践证明,把握好农业水利这个“命脉”,就能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赢得主动,就能在防汛抗旱减灾中取得胜利。 (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辛庄镇加强计生干部业务培训

本报讯(通讯员 周伟)近日,辛庄镇对全镇66个行政村新当选的基层计生干部举办了一期层次高、范围广的业务知识培训班,让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切切实实地充了一次电。为使新上任的计生干部掌握更全面...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