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过半百的他,因企业衰败而下岗;不服输的他,却又筹资20万走上了荒秃岭;三个月后,16亩的荒山上出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露天木耳养殖基地……, 荒秃岭上种出“黑黄金

烟台日报 2010-11-04 20:25 大字

“老邵,这是你的木耳养殖基地?”“是的。”“看来‘木耳王\’名不虚

传喽。”“哪里,刚刚开始的。”近日,记者慕名走进了招远市金岭镇山李家村邵爱武的木耳养殖基地,只见新开垦的荒山上布满了一层又一层的木耳菌袋。

“你今年什么年岁了?”

“噢,54喽。”“54了?这么大岁数还吃这份苦?”

原来老邵曾是镇化工厂的一名技术员,一向安分守已的老邵本也打算熬个退休,可企业的艰难困境让家庭负担沉重的老邵感到了压力:“父母要养,老婆孩子要养,可一个月三五百块钱的工资怎么养得起”。

2007年7月,老邵下岗回家,原本就生活窘迫的他变得更加拮据,可如果等下去,全家人就得喝西北风。没有办法,他找到了市就业办,并在就业领导的特别关照下,接受了一个周的创业培训,几个成功的范例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能行,我就一定能行!”

2007年8月,他应邀到东北牡丹江市尚志县珍珠镇的连襟家里作客,不想,连襟草屋内的一席木耳经引起了他兴致:他能养,我为什么不能养?再说,木耳这东西益智健脑、滋养强壮、通络补血,在食品营养价值中素有“黑黄金”之称,为家庭餐馆必备食品,市场肯定没问题。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从东北往回运,如果我们能在当地培育成功,岂不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爱琢磨事的老邵心里不由得暗下决心。不过,两地气候相差很大,是否能成功还是个谜,为寻求技术保障,他只身来到了哈尔滨市食用菌研究所,专家们告诉他,只要气温、湿度控制好,理论上一定能行,只是需要进行特殊的菌种培育。

如获至宝的老邵很快带着专家开出的处方和菌种回到了老家,很快家中的四间瓦房就变成了实验室:“这东西须要木渣、稻糠、大豆、玉米面、麸皮、花生饼配料,得上心,还要严格消毒,不然就会出现厌氧死亡。”为此,老邵常常不吃不喝,整天靠在菌种房。“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培育的木耳菌种达到了质量标准。接下来要给菌种着床了,可放哪催生呢?再说,干多大规模才能行?考虑再三,他决定上山进行露天养殖,一则天气已经回暖,温度有保证,二则山上空气清闲、阳光充足,不易感染。为此,他举债15万元在村南头的荒秃岭建起了包括拌料室、消毒室、培育室三位一体的木耳菌育种房,将16亩的荒山开垦成了梯田,还在山坳处建了一个简易拦河坝以保证培育用水。

“我计算过了,一个菌种袋的成本是1.2元左右,一个生长周期下来,每袋可以出一两到一两半干货,价格大约在4———5元之间,那毛利就是3元钱左右。16万袋,毛利就是40万元左右。”谈起将来的收益,老邵心里充满了希望,尤其让他高兴的是,木耳尚未长大,就已经接到了3吨的订单。为这,不少村民跑到这里取经,老邵倒是不保守,和盘托出。只是,他还是建议村民不要冒险,毕竟这是个新技术。不过,他说,前些日子已经以5元钱的价格卖掉了7000多斤,按此情形,今年一定可以还清所有债务,明年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收益。

YMG记者夏丹通讯员曲涛林建兵

新闻推荐

招远城区今年将建2-3所学校

本报1月5日讯(YMG记者李凤)昨日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2011年,招远市将新建城区学校2-3所,并完成城区学校的供暖工程。该市将对2010年校舍安全工程中没有涉及的农...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