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见彩虹
本报记者 朱国梁 通讯员 杨春杭
2006年,正当世人沉浸在欢乐中时,一张通知撕碎了李霞的梦想,她由一名正式工人变为了下岗工人。巨大的落差让她无力面对这个残酷的结果。家庭的负担让她变得失落万千。
2009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通过发放“培训券”的方式,组织城乡各类劳动者免费参加创业就业培训。“不能种一辈子地,必须通过学习找到新的出路。”李霞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创业培训的课堂。“没接触过,刚开始理解起来有点难,但后来越学越觉得有劲,老师讲得很有体系,也很通俗,理解和接受起来容易多了。老师讲解了创业流程、创业的一些理念、市场分析等等,还推荐了一些创业的项目,让我大开眼界。”自己有缝纫技术为何不开设自己的小工厂呢?学成归来的李霞开始将心思转向了创业上
家里老人经营了多年蔬菜大棚,有一定经验。“下了岗还不吃饭了?种蔬菜大棚照样能吃饭。”父母看到消沉的她不住地劝她。“我是一个农村人,没有太大的本事,这点挫折是对我的一种考验。”李霞说。
就这样本以为脱离土地的她又重新拾起了锄头,一个占地3亩的蔬菜大棚在辛庄镇赵家泉村拔地而起。在父母的帮助下,李霞渐渐从下岗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早起晚归、悉心耕种,大棚里充满了劳动的歌声。可种植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蔬菜有价无市,积压了一大部分卖不出去。“我们种植的蔬菜别人也种植,还有一些是价格很低的蔬菜,我们应该根据市场需要种植蔬菜品种,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头脑灵活的她一下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品种减少了但产量增加了;投入降低了,品质增高了,这样一来蔬菜供不应求,蔬菜大棚重新焕发了活力。“大棚现在形势很好,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就安心搞大棚吧。”家里人不止一次这样劝她。“大棚我继续搞,你和妈帮我看着,企业我也要搞,那才是致富的门路。”她这样对父母说。就这样,她用经营蔬菜大棚的利润投入到缝纫设备的购置中,没有厂房,就在自己家里,聘请了村里几个缝纫巧匠,外出跑业务接单子,经营来料加工,服装制作。生意在缝纫机的嗡嗡声中开张了。“创业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强了驾驭市场的能力。虽然规模现在还很小,但我相信,有创业培训的经历一定能够让我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干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对于未来,李霞信心满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孙丽丽 朱国梁)8月28日周末双休日,在莱城机关上班的李先生携老人、带孩子,驱车来到钢城区辛庄镇城岭村的“开心农场”,认地种菜,饲养鸡等,玩得不亦乐乎。今年城岭村连片开发的200亩“开心...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