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发展“碳汇林业”打造生态城市——— 钢城区植树造林纪实

莱芜日报 2010-03-12 01:01 大字

特约记者 张进

近年来,钢城区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抓好大汶河源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同时,加快植树造林,发展“碳汇林业”、“碳汇银行”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是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现代科学证明: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氧气0.73吨。因此,植树造林被称为“碳汇银行”、“碳汇林业”、“碳汇经济”。植树造林是“碳吸收”的最有效的手段。

钢城区是工业基地,为减少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该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发展“碳汇林业”。全区正以每年1万多亩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

3月11日,笔者在辛庄镇马石山造林现场看到,100多人组成的植树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着,数十台挖掘机轮番作业,植树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钢城区林业局负责同志介绍,整个工程总投资104万元,绿化面积150亩。对该片绿化,他们严格按照工程造林的标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公开招投标,并积极发动区、镇、村三级进行义务植树。目前,已经栽种树木8000多棵。

在植树活动中,该区全民动员,营造全区绿化氛围。钢城大地从道路两旁到河流两岸,从城市到乡村,从山上到山下,从厂矿、医院、学校、园区到机关单位庭院,人们争相加入到了植树造林活动中。

他们加强舆论宣传,坚持规划先行,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街道)、开发区、高新园及有关村,分解到大户和山头,并采取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包重点山头、全民义务植树和大户承包造林等形式,全面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身边增绿、见缝插绿、人人添绿,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生态文明观念正深入人心。

他们坚持“政府花钱买绿”,对绿化难度大的重点山头,采取由政府直接出资绿化的方式实行工程造林。在落实市里“以奖代补”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了与市级奖励同等奖励标准的政策,以此调动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钢城区艾山街道古墩村70岁的村民吴希泉原来做生意,得知政府出台了“以奖代补”、“花钱买活树”的政策后,便把生意交给孩子,自己承包荒山造林。如今,他已经栽植防护林448亩、经济林200亩,还建了2000平方米的畜牧养殖场,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除了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钢城区还发动大户承包造林,实行规模经营模式。造林大户通过承包、拍卖、租赁或者二次流转等方式,获得大宗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钢城区辛庄镇林业大户路欣荣先后流转、承包了乔店、南宝台、天井峪三个村的5000多亩荒山,投资360万元栽植各种树木100多万株,使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辛庄镇蔡店村承包大户谢宜福流转本村及周边村山岭薄地3000多亩,进行连片开发,规模建设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吸收本村及周边村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果树管理工作,年均支付工资30多万元。

对无人承包的“远山、瘦山”,这个区规定由所在镇、村集体绿化,后进行承包。辛庄镇桃峪村通过引进社会资金,采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加大了荒山绿化、开发力度,全村1500亩荒山已经全部绿化,使多年的荒山秃岭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从低到高、先下后上、由近及远,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分别栽植了杨树、柏树、火炬以及耐干旱的杂果树种。同时,制定了栽后的管理办法,确保所承担的绿化项目能长久发挥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侯新玉介绍说,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栽植的树苗将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与村南的金鸡峡相映成趣,为下一步的旅游开发又增添了一个砝码。

在造林过程中,钢城区严把造林质量关,确保造林实效。他们把好整地、挖穴、选苗、栽植、管护五关,禁栽裸根苗。包栽包活,对于死亡的树苗采取扣罚和补栽措施。对面上的造林,组织区、镇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加强技术指导与监督,有效保证了造林质量和效果。

今年,全区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1.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36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90万株。

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村民正在植树造林。 (特约记者 郑晶晶 摄)

钢城区春季造林活动现场。 (特约记者 郑晶晶 摄)

在植树现场,向参加植树的群众发放树苗。 (特约记者 郑晶晶 摄) 

新闻推荐

钢城农村宅基地房屋登记发证工作进入新阶段

本报讯(通讯员 吴长征) 近日,钢城房管分局对颜庄镇郭家台村首批符合条件的42户农宅申请登记情况进行公示,这标志着钢城区的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步入公告复审新阶段。为加快...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