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颖远:碎瓷有幸遇天工 锔得梅雪成一色
YMG全媒体记者 盖鹏 摄影报道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简而言之,就是将已经破损的瓷器修复起来。早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描绘,经过锔瓷后,曾经的“伤口”展现出了新的美感。
在烟台,就“藏”着这样一位锔瓷人,虽是半路出家,却凭着自己的兴趣“玩”出了名堂。他,就是牟颖远。
每到周末,牟颖远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天,其锔瓷手艺在烟台乃至国内也渐渐有了名气,常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客户通过快递把破损的瓷器寄给他修复。作为一名传统手工艺领域的“新匠人”,锔瓷的工艺、审美在他手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重拾传统手艺
埋头练习技艺
1975年出生的牟颖远,儿时的记忆里就萦绕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调调。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了一名做过锔瓷匠的推拿大夫。每当见到老爷爷将手里破损甚至碎成多块的茶碗茶壶修补一新,牟颖远都会看得格外出神。“人家没锔完我就一直看,常常连午饭都不回家吃。”牟颖远回忆说。
每逢周末,牟颖远就会到老人家里,帮忙拉拉风箱,学着自己制作锔钉。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他捡起碎瓷片依照师傅教授的动作练习。“一开始根本修不好,后来慢慢才摸熟了技巧。那时候没什么玩具,锔瓷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娱乐方式。”
这段童年往事,为牟颖远播下了一颗热爱手工制作的种子。工作以后,他经常到文玩市场买些蜜蜡、琥珀毛料加工,成为朋友圈里的“DIY达人“。而与锔瓷正式结缘,是在2012年。当时他结交了一批对文玩颇有研究的茶友,泡茶时,偶尔会有器物损坏,一些比较名贵的茶具丢掉非常可惜,牟颖远就主动提出帮朋友修复。但在锔瓷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儿时学到的手艺并不够,能修这个不能修那个,“总是觉得缺乏某种东西,缺什么也说不出来。”于是他便萌生了重拾锔瓷手艺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到住处钻研锔瓷技艺,一遍遍练习钻孔和上锔钉。周末更是全身心投入到锔瓷当中,有时干入迷了,甚至能忙到后半夜。
2013年,牟颖远通过多方打听,得知胶东农村仍有几位民间锔瓷匠人,并且在錾刻、焗钉、金缮等锔瓷工艺上各有所长,于是他主动拜这些老前辈为师。自那时三四年的时光里,每个周末牟颖远都是凌晨5点多起床,赶到汽车站坐最早一班车前往栖霞、蓬莱等地,下车后还得再转乘乡村班车辗转才能到老师所在的村子。往往到了老师家已过了中午,学上几个小时,等到天黑再舟车劳顿地往回赶。
经过一把金刚钻 残碎器物焕生机
学有所成后,2016年,牟颖远决定开设锔瓷工作室。经过多次搬迁,如今工作室定在了上夼西路的烟台古玩艺术城,名为“浩渺锔瓷”。
简朴的工作室里,铅笔、电钻、锤子等工具整齐摆放在工作台上。在白炽灯光的映照下,牟颖远正坐在工作台前,利用锔瓷技艺修复一只破碎的紫砂壶。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牟颖远整个修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捧瓷、对缝、细绳绑定、绞铜做钉、定点钻孔、锔钉、抛光等十余道工序,破碎的紫砂壶“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活力。
“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牟颖远认为,修复后的器物在锔钉的“装扮”下更具美感。锔瓷不仅是修复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补一份情感。
“有时候朋友拿来一个碎壶,放在那里好几天,因为你不但要把它锔好,还要弄出艺术效果来,让它看着顺眼,有艺术感,就不能太着急。”牟颖远如是说。找碴对缝、划线定点、打孔上钉,任何一个步骤都考验功力。沉得住心气,耐得住寂寞是一个锔瓷人要具备的基本特质。锔钉不仅仅是修复器物,更要让它成为一种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残缺之美。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指的就是锔瓷过程中用金刚钻给瓷器打孔。锔瓷大多采用机械钻,牟颖远锔的是暗钉,陶瓷内壁不能打穿,这非常考验锔瓷人的手艺。钻头嗡嗡作响,牟颖远把指腹紧紧按在内壁,通过震动来感受钻头的位置,不能有一丝差池。
锔在瓷器上的银钉,要根据破损部位的不同进行定制,都由牟颖远手工制作。一枚小小的银钉,要经过融银、压片、设计、修剪、打磨等数道工序。
白天工作之余,到了晚上以及周末,牟颖远专心钻研此门技艺,遇到难题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或同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渐渐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里被修复,重新派上用场。经朋友们口口相传,找牟颖远锔瓷的人越来越多。
多年来,牟颖远锔过很多祖传或名家的作品。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一位上海客户专程来烟台送到他手中一把日本备前烧。这个价值数十万元的工艺品整个裂成两半,但由于裂开时间不长,完全可以通过锔瓷中的金缮工艺修复到严丝合缝。
“金缮工艺中最漫长的一个部分,就是将粘合好的部分打磨、修型。你知道,有些器物打碎后直接缺了一块儿,这个部分就要靠手工补起来。我要不断调整形状,让其符合原来的模样,金缮工艺里80%的工作量都在这里。”牟颖远介绍,世人迷恋金缮,是因为它用贵重的金粉将残缺展现,让器物的“伤口”变得格外显眼。而这些“伤口”正是其主人所留下的生活痕迹,每一处都附着记忆与情感。历经半年的修复,这把备前烧最终“完璧归赵”,获得了客户的连连称赞。
入行9年求真知 传承创新出神韵
9年间,像这样历经蜕变和重生的残碎器物,牟颖远共锔过3000余件。他坦言,修复之后的器物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但锔过的器物却自有一种独特魅力,不可复制。
随着顾客的口口相传,牟颖远的生意越来越好。在他看来,锔瓷这门手艺是有市场的。曾经,瓷器在普通百姓家里比较少有,破损的瓷器往往选择锔好后继续使用。后来,瓷器越来越便宜,人们往往将破损的瓷器扔掉换新的,走街串巷的锔瓷匠也渐渐消失。如今,有些瓷器、茶壶比较名贵或者带有特殊的意义,这类物品损坏后反而找不到锔瓷匠人了。
“之前一位名家制作的老壶碎成了好几块,壶盖边缘磕碰得也很严重,锔补那把壶用了1个多月。其实锔瓷并不是简单地把破损的东西补好,而是给原有的物件第二次生命,修补之后也有一种残缺美。”牟颖远解释说。
在牟颖远看来,随着人们物质条件与审美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不能停留在老一辈“补实了、不漏水”的阶段,要更进一步——不仅做到还原器物形态,更要加入对美的不同理解,让产品成为艺术品,“残缺也可能焕发出生机,我希望能对一件器物进行再创作”。
“济物利人乘造化,弥缝补阙代天工。”锔瓷工艺并不仅仅是一个讨生活的手艺,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若想在这一行走得长远,还需要很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为。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现代锔瓷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各种花样的锔瓷法,开模浇铸壶嘴等技术,让修复好的物件更具观赏性及收藏价值。一件件受伤的瓷器,在锔瓷人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绽放出艺术的魅力。
“每次看到客人高高兴兴地把锔补好的瓷器带回家,我心里十分高兴。”如今,牟颖远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传统的老手艺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我才刚刚起步,并不看重赚钱与否,更在乎这是我打心眼儿里喜欢的手艺,我希望把它做好,给别人带来失而复得的快乐。”
新闻推荐
一把年纪的人了,没有大悟大彻的天分,但误打误撞,时不时地小悟小彻还是有的——例如,令人神往的文人画里的要素性符号之一...
栖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