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故事 从乡村小学到红色驿站 创办于百年前的福山老官庄求益学校 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史纪明 撰文/供图
在福山区东厅街道老官庄居民区,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建筑,看上去与现在的民居风格迥异。它便是创办于1920年的老官庄求益学校。
求益学校位于老官庄居民区偏西北,坐北面南,是一个规整的四合院落。正厅和倒厅各5间,东西两厢各2间,共有瓦房14间。院落起初有两个大门,倒厅中一间开南大门,通过穿堂进入院子,倒厅和东厢房夹道开面街东大门。后来封堵了南大门,便于学校管理和教室的充分利用。
学校东大门为清末民初时尚的中西合璧山花式门头,中央竖一旗杆;大门上方砌一横墙,框内白底墨书“求益学校”4个大字;大门两旁墙上书一副楹联,上联是“实施普及教育”,下联为“提倡世界大同”,时代烙印明显;门头上方左右两砌方框中,分别墨书“求”“益”二字。尽管学校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大门上的校名和楹联几经涂改,但原字迹仍依稀可辨。
据居民区原住民孙老先生介绍,学校的名称典出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释理为“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学到的知识,要用到正确的地方,否则还不如不学”。“求益”二字作为学校的名称,充分体现了百年前老官庄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作为校训付诸实施的理念。
求益学校建筑,建于民国初年,原系富商王如柏之父王全福的住宅。王如柏,老官庄人,在大连经营鱼行和钱庄,后来他在村北建起新的宅院,将父亲接来居住,故将老宅捐献给村里办学校。当时,村中还有多名富商自愿捐献资金,举众人之力,办起了求益学校,这是废除私塾后老官庄第一所新式学堂。
求益学校始为设1—4年级的初级小学,学生20余人,主要课程有国语、算术、尺牍、修身等;教师有王如英(清末秀才,老官庄人)、刘先生(老官庄人),后来陆续交替有于先生(外号“于麻子”,儒林沟人,中共地下党)和两位滕先生(均系楮佳疃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求益学校由县教育局管理,更名老官庄小学。上世纪50年代初期,增设五、六年级,成为完全小学。1955年,高小学生到邻村钟家庄小学就读,老官庄小学仍为初级小学。1968年建起新的校舍以后,老官庄小学从原求益学校校址中迁出。
抗日战争时期,求益学校的共产党员于先生,利用教师的身份作掩护,组织思想进步的老师,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和穷苦村民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跟共产党走才能翻身解放的革命思想,还秘密发展村中进步青年史尧田和史书欣为共产党员。后来这两名党员一位成为解放战争中的支前模范,一位成为1946年福山第一次解放后的首任村党支部书记。
老官庄位于城区西4.5公里,原系福山通往西部的交通要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求益学校还是共产党福山县委的秘密交通联络站,负责途经县城到本县高疃一带和栖霞县的共产党干部、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接送工作,成为革命事业的红色驿站。
新闻推荐
违规使用泡沫夹芯板,存在严重火灾隐患 6家单位被依法临时查封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王鸿云通讯员崔新明摄影报道)当前,烟台市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有序开展中,烟台市各级消防救援机构...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