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山而困,如今路通了村富了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衣家村筑成“幸福路”
来到地处胶东半岛山区的衣家村时,这里刚下过一场大雨。
雨后山雾缭绕,沿着山脚,一条5.5米宽的平整山路蜿蜒而上直达山顶,郁郁葱葱的果园点缀山间。站在山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指着不远处的藏香猪养殖基地说:“上周刚卖了67头猪,收入10多万元。”
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缺水少路,老百姓因山而困。“嫁女不嫁衣家郎”,当时人均年收入5000元的衣家村,因贫穷而多年听不到迎娶的鞭炮声;巴掌大的几亩果园大都挂在半山腰,上山路不到半米宽,运送果品全靠肩挑背扛。
衣家村的变化,主要源于一条路的修建。
缺水少路的山村
地处山东省栖霞市的衣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村。从直线距离看,衣家村距离栖霞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但这里山形陡峭,交通非常不便。“俺家的地在最顶上,之前荒废很多年了,不是不想种,是根本上不去。”村民李少华说。
胶东半岛盛产苹果和樱桃,衣家村也有300多亩的果园。但这些果园大都在山上,通往果园的只有踩出来的羊肠小道,农用车无法通行,浇水施肥要肩挑手提。
村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水。衣家村地势高,村民饮水仅靠一口咸水井,天旱少雨季节每天供水不超2小时,果园浇地只能用沟湾积蓄的雨水。有一年天气干旱,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了4000元的“救命水”,可送水车硬是卡在山脚下,眼睁睁看着全村40%的樱桃树旱死……
贫瘠、闭塞、拮据,这让仅有55户、126人的衣家村人看不到“富起来”的希望。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超过5000元,为了讨生活,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力只能外出打工。
就这么“穷”等?在外经商多年、回村担任书记的衣元良看到家乡的现状,心痛不已,同时也横下一条心要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宁可干穷了,也不等穷了。干,才有希望。”
2017年初,栖霞市组织了一次学习。亭口镇党委送给衣元良一本《塘约道路》,认真读完这本书后,苦闷多时的衣元良有了答案——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条路。
“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
说干就干。2017年5月,衣元良带领村两委开始筹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面对缺钱、缺劳力、缺经验、缺模板的困局,在当地以组织力提升促乡村振兴的政策指引支持下,衣元良和衣家村在摸索中蹚出了一条“衣家道路”: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村民自愿参加,每名户口在村里的村民都拥有一股原始股。合作社运行后,实行工票制,社员(村民)参加集体劳动后,合作社按男劳力120元/天、女劳力8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一股创业股,创业股可以按股分红,同时可以用于购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
2017年9月,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取得营业执照,全村57户村民中有53户加入。
合作社成立后,首要就是修路。可面对眼前的西岙山,村民们又犯了愁:“没有资金,也请不了修路队,难道要自己动手凿?”不等不靠,衣元良带领村民,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山脚下砸下了修路第一锤。
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成了修路的主力军。平均年龄近70岁的“修路大军”,开启了艰难的修路征程。
修路经费不足,衣家村人“一分钱当两分花”。很多在外地工作的衣家村人听说了村里修路的事,转账给衣元良,让他给村民买手套、买工具。衣忠先是山东省水利设计院的普通职工,回家过年看到乡亲们干活的场面,他非常感动,含着泪说:“元良,咱老家人太不容易了!别的忙我帮不上,我赞助10万元,你领着大伙好好干吧!”接到钱的那一刻,衣元良暗暗发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百姓这份心!
就这样,衣家村人用铁锤砸碎石、用铁锨平路面、用双手砌石墙,只用半年时间,硬生生在大山中开辟出一条5.5米宽、5.5公里长的环山路,砌起3公里路边墙,改变了上山无路的状态。
路通了,村富了
山路通了,衣家村发展的路也通了。再重再多的生产物料,用车送上山顶只需几分钟;哪怕成熟期集中的樱桃,当天便能通过快运经物流“飞”往天南海北。
围绕着这条路,衣家村的一系列配套工程也搞起来了:打了2眼深水井,最深335米,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题;修缮3个废弃水塘,建设2个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1个上万立方米的小型塘坝、3个泵房,铺设微喷滴灌管路56公里,全村350亩耕地架设智能微喷滴灌,“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的用水难题也彻底解决了。
经过考察,村里最终决定依托山多林密的优势,发展藏香猪养殖、玉木耳种植等,仅藏香猪一项年可增收30万元。村党支部沿环山路栽种“晚红脆”桃树2500棵,相当于增加集体果园40亩,预计年可增收20万元。为使社员利益最大化,通过售卖水资源、樱桃苗等预计年可收益5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30%留作集体,70%按股分给社员,实现了整建制脱贫。
“村里有了产业,老百姓都跟着增收了!”56岁的衣忠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现在在玉木耳大棚里工作,一年下来能挣2万元。“下一步村里再发展观光旅游,我们衣家村肯定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刘晓阳摄影报道)7月31日,是栖霞困难学生春利(化名)的20岁生日,春利与爱心企业的爱心人士及爱的传递的义工...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