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组织力量,实现组织振兴 党支部引领发展,谱写烟台乡村振兴新篇章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绘就新画卷,图为栖霞市敬业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基地。
>>上篇
烟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之罘,千年岁月匆匆走过。烟台,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美誉驰名中外,每一天都迸发出无尽活力。烟台,有着数不清的标签——中国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首航地,中国近代北方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革命战争年代,烟台广大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烟台人民栉风沐雨,砥砺歌行,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700万烟台人民勇担当敢作为,攀下更多高峰。2018年,烟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32.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5元,比上年增长7.6%。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70年来,大潮奔涌,金色海岸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绝美画卷。
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之一。突出烟台特色、形成烟台亮点,高标准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成了历史赋予烟台的重大使命。
2017年,烟台在全市掀起学习“塘约经验”热潮,筛选确定11个基础较好、班子较强的村开始探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2018年,烟台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出台意见,旗帜鲜明地在全市大力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官宣”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路径,并纳入市委“三重”工作。
“烟台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可复制、可推广。”有关专家学者来烟调研后这样认为。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组织振兴的切入点,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加快生态振兴。仅仅两年多时间,烟台市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已呈现出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7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增集体收入3.8亿元,群众增收4.9亿元,有效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劈开一条山路
闯出一条活路
组织群众,这是烟台市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主旨要义。过去长期的分田单干,使群众和集体之间的利益链条被割断,很多群众想事办事只考虑自家“一亩三分地”。领办合作社后,村集体和群众以“股”连心、连责、连利,建立起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前“各扫门前雪”的群众开始关心关注集体,从“一盘散沙”握成了“一个拳头”,党支部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对村集体有了依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一条宽5.5米、长5.5公里的环山路直达山顶,两处海拔300多米的蓄水池建在山上,350亩果园架设了滴灌设备……很难想象,所有这些工程,是一个只有126人的小村庄集体劳作的成果。
衣家村只有57户,外出打工的占八成。前些年各家“关起门来过日子”,集体劳作无人来。一年前这里还是上山没有路、浇地没有水。
然而,短短一年,这个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自然资源、三无年轻劳力、四无外来帮助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巨变。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说,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我们找到了村子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改变源自2017年。衣家村响应市委号召,成立了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工票”制度,对参加合作社集体劳动的群众,按照男劳力120元/天、女劳力80元/天的标准发给工票,满2000元可折合一股“创业股”,工票可用于在合作社购买灌溉用水、果树苗和水利管线,一举解决了村集体没有钱的问题。
一个合作社、一张工票,分散的群众再次被组织了起来,衣家人真正成了一家人!在党支部的号召下,村里男女老少全员出动、凿路修渠。83岁高龄的杨淑兰老人也加入了进来,“有好班子,老百姓这么干也有劲头!”“我使劲活啊,我活一天干一天活!”一群朴实的农民,在党支部带领下,把奇迹刻在了大山上,一个产业落后、思想封闭的衣家村逐渐远去,一个拼搏昂扬、果园如画的衣家村逐渐走到了人们面前。
衣元良不止一次感叹:“老百姓还是那些老百姓,但组织起来后就大不一样了,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力量真是难以想象!”
劈开一条山路,换得一条活路。如今,衣家村广种樱桃和桃树,还搞起了藏香猪特色养殖,玉木耳项目也上马开工,合作社预计年收入可达60万元。
育强“领头雁”
打造过硬“两委”班子
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关键要有好带头人。有了好带头人,党支部就坚强、农村就发展、群众就满意。烟台市注重选拔与培养、激励与关怀并举,推进村级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烟台把选好带头人、配强“两委”班子作为巩固党执政根基的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在严格标准条件、提高选人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推进“双招双引”,继续实施“农业领军人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扩容”三大工程,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五支队伍,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走进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的硬化路面、完备的水电设施、整洁的生活环境……这个美丽富饶的村庄,致富带头人名叫陈松海。
1984年1月,陈松海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5年来,他带领村“两委”,硬是把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一个富村强村。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他们走出了一条由穷到富、由分到合、三产并进、全民共享的农村发展道路。“30多年前,我们大户陈家村在先天无资源、集体无积累的情况下,用外出招商睡地铺、建设厂房集资‘凑’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办起集体第一个小型油漆厂,到1987年实现村集体年收入500多万元。”陈松海介绍说。
村里有了钱,农业才能发展。2013年,在村党委的牵头下成立大户庄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集中,整合农村闲散土地,园区面积达到近万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让农民唱主角,大户陈家村党委认为,只有有效调动起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合作社的发展才能后劲十足。基于这个考虑,大户陈家村党委把自身转化为“店小二”和“服务员”,实行合作社统一领导下的乡土人才负责制,在党委统领全局的基础上,让乡土人才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主力军。合作社将流转来的土地规划成20亩—90亩的种植片区,以每亩1500元—2000元的价格发包给127名乡土人才。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
朱旺村的党建兴村实践
党建强,事业才能强;党建兴,事业才能兴。村庄要想有大的发展、大的跨越,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作保障。在莱州,一提起朱旺村,“美丽”“富饶”是人们最常联想到的两个词。十几年来,朱旺村依托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上养殖、打造工业园区、建设港口,不断探索,最终完成了从村集体资产为负的临海渔村向“中国十佳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朱旺村位于莱州市北9公里,拥有7华里的海岸线,共有居民1650户4002口人,是莱州市第二大村。
朱旺村最初的发展,大菱鲆可以说是“大功臣”。1999年朱旺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当时村里条件比较落后,为了尽快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村党总支书记滕春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滕春竹决定先从朱旺村水产养殖的老本行上做文章,投资26万元,在村中原有的扇贝育苗场的基础上,开始养殖当时国内尚在试验养殖阶段的大菱鲆。
经过不懈努力,朱旺村最终成功探索出深水井加塑料大棚养殖技术,第一批大菱鲆试养成功,每斤获纯利60多元,当年为村集体增加200多万元收入。
朱旺村村主任杨官远告诉记者,渔业养殖第一桶金的获得,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不少村民纷纷加入到大菱鲆养殖行列中来。“为解决种苗需求问题,我们村对村中的鱼苗场进行了扩建和改建,由原来的3座扩建到32座,年育苗1000多万尾,既满足了养殖区的苗种供应,也为集体积累了大量发展资金。”
走进朱旺村现代渔业示范园,一座座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养殖大棚里,一条条大菱鲆在养殖池中畅游。为迅速做大以大菱鲆为主导的养殖产业,2001年朱旺村规划建成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占地1500余亩、拥有养殖大棚400余座,涵盖大菱鲆、星蝶、海参、半滑舌鳎等多品种养殖的现代化养殖园区。全村40%的人口参与产业经营,年销售额1.5亿元—2亿元,村集体收入因此每年增收300余万元。
渔业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朱旺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他们又将发展目光投向了临港经济。2005年,经过一年的筹备,集“渔港、货港、旅游港”为一体的朱旺港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成立了山东朱旺港务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目前,朱旺港渔业码头、货运码头已全部投入使用,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局,使朱旺村集体经济走向了多业并举、快速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2014年,朱旺村与烟台港合作,投入资金1.2亿元,开展集装箱转运业务。目前,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0万标准箱,解决了莱州市集装箱外运无港口的困局,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朱旺港收入,达到了以商补渔的目的。
多年来,朱旺村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确立了以夯实党建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党员队伍。
如今,勤劳质朴的朱旺人正以苦干实干的态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大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威海新闻网9月19日讯(实习生李鑫慧)近日,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办的星汇谷精致城市沙龙角第八期活动举行...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