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非遗展老物件玩出新花样 不少制作精良别出心裁的“新品”令市民啧啧称奇

烟台晚报 2018-10-05 09:07 大字

YMG记者杨健通讯员王淼摄影报道

国庆期间,由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烟台市文化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绒绣、棒槌花边、烟台剪纸等30多项烟台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一亮相,不少制作工艺精良、创意别出心裁的非遗技艺“新品”,令市民啧啧称奇。

出身“砂碗世家”的非遗传承人孙德民,16岁开始跟随父亲做坯烧窑,至今从事烧制砂大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3年了。据孙德民介绍,经过工艺改良后、用砂大碗制作工艺烧成的茶具,品相和效果甚至不逊于宜兴紫砂。今年国庆,来到文化馆内布展的孙德民,展位上多了一套通体黝黑、锃光瓦亮的茶具,摸上去手感润滑、质地细腻,然而,这套看似与砂大碗完全不搭界的茶具,居然也是以一模一样的烧制工艺完成的,“唯一的不同,在于上色的辅料,我是把花生仁磨碎后,均匀地涂抹在泥胚的表面,然后进行烧制。烧制过程中,花生在高温下分泌出油脂,渗入到土胚之中,既增添了光泽,又改善了土胚的粗糙感,而高温氧化后发黑的花生末,也给土胚自然地上了一层均匀的黑色,堪称砂大碗技艺的‘创新\’产品。”

在文化馆入门处的栖霞泥塑展区,色彩斑斓的寿星、孩童、门神等无一不是憨态可掬、神态万千,正在给一尊丘处机泥塑上色的非遗传承人陈玉录告诉记者,栖霞泥塑以栖霞东中部地区特有的黄岩泥、膏泥为原料,通过纯手工捏制成型,技艺独特,造型美观,材质坚固稳定。20余年来,陈玉录一直从事栖霞泥塑的研究创作,在材料、技法及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的“三分塑,七分彩”的局限,注重刻画细节,形象塑造大胆夸张。在表现手法上还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优点。

记者从市文化馆了解到,自2007年起,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对胶东大鼓、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烟台剪纸、胶东花饽饽习俗进行抢救性保护,为项目的传承发展留下了珍贵的曲谱、影音等资料。本次“非遗”文化展历时10天,着重营造场景式、体验式文化互动空间,展示“活态非遗”,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采用“一馆多点”的办会形式,通过展览、体验、展演三大板块,力求全方位展现烟台市的非遗保护成果,反映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26岁日照小伙穿用都是偷的 因涉嫌盗窃罪被芝罘公安刑拘

本报讯(YMG记者孙朝军通讯员芝公宣)日前,芝罘警方抓获一名嫌疑人,他是一名90后,今年仅有26岁,但身上却有一连串的案子,穿的...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