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备战粮库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刘丕泾

我还是按老习惯过农历生日,今年四月初六过生日,真巧又恰逢“五一”劳动节,不由得就回想起当年和同事们一起为国家建设忘我劳动吃大苦流大汗的那些岁月。

上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全国到处设所谓的“大三线”(一般在内陆城市)、“小三线”(多在沿海城市),当时我们公司(原烟台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就在栖霞(小三线)接了一部分备战工程,其中有一处“备战粮库”。粮库在主体工程上没什么特别之处,属砖砌体,木梁架,瓦屋面的平房,高度比一般平房要高一些,但在内墙面和地面上却下了不少功夫,为了防止进水和鼠害,内墙和地平全用沥青(柏油)铺装。墙面就是和老式平屋顶防水工程一样,“三油二毡”,内行人知道这工艺污染重,不安全,容易漏水,现早已淘汰了。在垂直的墙面上做三油二毡的难度,要比屋顶平面上做大得多,当时是由油漆工来完成的,现在行业里可能早已没有这工种了。

最难做的还是沥青地面,这工作必须在气温高的夏季干,即把一种灰色的矿石粉(雷同水泥)与细砂按比例混合起来,再用热沥青油(260度左右)拌和成砂浆状,用小铁车送到屋里地面上摊开,用烧着火的铁滚子来压平压实。屋里掌握技术的是一位姓孙的师傅,也是整天都泡在汗水里。当时质量要求特严,检验时在已凉透了的沥青地面上,用油腻子粘上一个煤油灯的玻璃罩子,灌满水,二十四小时后,再看水平面下沉了没有,如有下沉,就说明地面渗水,就得砸掉重做。

外面拌和热沥青砂浆的现场是在一片空地上,用砖砌成高50~60厘米、间隔也是50~60厘米的垛子,上面铺上两块厚钢板,钢板下面的砖垛空间烧着火(松树棒子),四五个工人要站在下面烧着火的钢板上来操作,把矿石粉和细沙在板上拌匀,中间扒一空间,用大铁舀子从旁边烧着火的冒着黄烟的大铁锅里,将热油舀到矿石粉中间,这时四五个人就要快速用铁锨进行拌和,配合要默契,越快越好,不能延误。拌匀了,再用小铁车送到屋里进行下一道工序。运沥青浆的小铁车胶胎,几天就烤焦了,就得换。

那时正值七月份,那年还特热,最高气温达到摄氏37度多,热钢板上的这几个人每人只穿一条短裤,肩头搭上两条毛巾,一上来就开始大汗淋漓,头发、短裤和鞋都让汗水湿透了,正是:“烈日似火球;脚下踏火炉,为了国家强,甘愿汗水流。”说实在的,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没有长年体力劳动的锻炼,没有老国企职工的责任与担当,这活儿是干不好的。还有一难题,就是穿着普通的胶底和塑料底的鞋上钢板,上一会儿就要跳踢踏舞了,几天就老化变形不能穿了。据说工区后来是从部队那里弄来一批八成新、但刷洗得很干净的厚布底鞋(俗称千层底),每人发几双倒换着,才解决了这难题。

工区领导也知道这工作的艰辛,从木、瓦、壮三个工种中,挑选了十多名体格健壮、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年纪在二十到三十岁多点的精壮劳力来应战。记得这支队伍中有小付、小吴、小鹿、小袁等,我也在其中。我们中间最棒的一个,还是山东省重量级举重第六名呢。同时,领导也想尽一切办法给予生活上的关怀:烧绿豆水随便喝,每天补助两角的高温补贴,工地负责人高工长(即施工员,那时没有项目部)想得更细,决定两角补贴不发现金(怕有人不舍得花钱),而是每天中午让伙房按两角做好菜,每人一份,并告知伙房:这期间只许赔钱,不许挣钱。伙房还为我们这十几个人开小灶,派一名炊事员张师傅专职做饭,派一名事务会计到周围集市采购肉菜等副食———可别小看当时那两角钱,能吃上大鱼大肉呢。那时绝大多数工人,每顿饭只舍得买五分到1角钱的大菜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工艺新材料的涌现,现在的建筑工人再也不用像我们三零、四零后当年那样吃苦了。

新闻推荐

南京向外地高学历人群放松限购:硕士以上买房不需要社保证明

5月9日,江苏省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发布《关于明确住房限购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对于非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这是自2016年9月25日南京宣布限购以来,首...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备战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