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鹌子斗鳖,兄弟演绎民间大戏, 非遗项目别具特色,传承人新春送来美好祝福

今晨6点 2016-12-16 00:00 大字
2月3日,范会好在台上表演完“鹌子斗鳖”,快步走下场,卸下身上的道具,已是大汗淋漓。“尽管时间只有十五六分钟,但是三四十斤重的道具压在身上,实在是有些沉重。”范会好说。

42岁的范会好是栖霞市苏家店镇集后村村民,12岁开始向村里的长辈范祥瑞学习“鹌子斗鳖”。每年春节期间“鹌子斗鳖”都是压轴,场场必不可少,目前范会好演绎“鹌子斗鳖”整整30余年,先后换了几位搭档,但他对这出民间大戏,情有独钟,不离不弃。

范会好说,“鹌子斗鳖”是有故事的。

相传,有一个皇帝生活非常不检点,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看到一些年轻美貌的女子便想纳为妃子,百姓敢怒不敢言。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人们便编了“鹌子斗鳖”的戏,讽刺和影射这位为所欲为的皇帝。他们用鹌子代表女性,而鳖则直指那霸道的皇帝。最后,鹌子靠自己的机智灵活终于战胜了霸道的鳖。

在“鹌子斗鳖”中,范会好饰演的是鹌子,代表的是女性。饰演鳖的是同村兄弟范会权,今年40岁。兄弟两人合作表演“鹌子斗鳖”这出民间大戏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范会好说,“鹌子斗鳖”整出戏,有固定动作,也需要临场发挥。只要锣鼓点一响,两人就得进入角色。表演当中,鹌子的跳、跑、踹,鳖头的伸、缩,都需要两人密切配合,特别是鹌子的头与鳖头咬到一起时,有难度,这就需要平时两人磨合。虽然视线有限,但凭感觉也来不得半点马虎。

范会好说,鹌子和鳖的这一身行头材料看上去十分简单,只是用竹条和细铁丝扎成了一个框架,然后在外面覆上一层布。鳖身上画着墨绿色条纹,由于鳖生活在水里,在巨大的鳖盖四周围上一圈蓝色的布,人在其中看不到身子和脚。鳖的脖子实际上是一根弹簧,外面裹着一层布,鳖头的伸缩由表演者的手控制,活动自如。扮演鹌子的人身子不用蜷着,可是背着那三四十斤重的行头,又要跑又要跳,也非常不容易。

范会好说,“鹌子斗鳖”已晋升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兄弟两人也都成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很值得庆贺,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下步还想把“鹌子斗鳖”戏再丰富些,添加诸如小鹌子等细节,争取进军省级甚至全国非遗项目。

其实,鹌子和鳖在中国民间都是吉祥的动物,都代表长寿。在新春之时亮相,除了热闹和娱乐,更重要是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希冀与渴望。YMG记者申吉忠摄影报道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他们都是父母的“特护”

YMG记者曲彩云通讯员孙殿仙摄影报道“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一曲《常回家看看》在年春...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