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晋福———60年忠贞守护古遗址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25 大字

□丁一婓

在栖霞市杨础镇的杨家圈遗址,细心的人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不时倘佯在这块土地上,时立时蹲,时行时停,似展望,似回眸。他是谁?在干什么?

杨家圈村的人会告诉你,他叫李晋福,行伍出身,1947年秋天打海阳县城时英勇负伤,带着三等残废回到家乡,先后担任民兵连长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冥冥中却与杨家圈遗址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的袁明、祝志成和栖霞文化馆李元章等文物工作者在杨家圈村东、烟青公路东侧清理战国墓,李晋福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有了文物的概念,心中更有了文物保护的意识。慢慢地他开始留意村民在整地时发现的石斧、石铲、石刀、陶片等器物,他想,这些远古时代的遗存,一定会有价值。他挨家挨户地收集,一并送到县文化馆当时负责文物工作的李元章同志手里,其中采集的一件陶鬶,器形独特,造型流畅,为研究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从而也使杨家圈遗址的情况初步露出水面。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杨家圈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晋福被公布为杨家圈遗址文物保护小组副组长。有了这个“头衔”,李晋福保护文物的热情更加高涨了,他亲自到学校向学生们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并施以文具鼓励,征集被拣走的文物。经过李晋福等人的多方努力,从发现杨家圈遗址开始到发掘以前,先后共搜集了出土文物800余件,其中较完整的500余件,分别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

1981年秋,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和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杨家圈遗址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李晋福不仅承包了考古队的吃住问题,还积极帮助协调民工,有空就到考古现场,只要能帮上忙的,他都主动搭一把手,到了晚上,他又惦记着考古工地的安全,不定点地就去工地上巡逻一下。到考古发掘结束,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李晋福从没睡个囫囵觉,他忙碌的身影留在了每一个考古队员的脑海里。而李晋福总是说:“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要发掘工作有收获,我就是累死也高兴。”而这次发掘工作的收获也着实令所有人都兴奋了一把:第一次在胶东地区发现了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地层关系;发现了6座深基槽式房屋遗迹,填补了胶东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首次在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确定了当时水稻分布地理范围的最北端;同时也丰富了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的实物证据。接着,2004年,李晋福又参与了由山东大学牵头,联系日本九州大学的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烟台博物馆对杨家圈遗址进行的多次考古发掘,历时四年,最终确认了稻作东传的史实。

面对这样一系列的重大考古成果后,李晋福很欣慰。作为文物保护小组副组长,除了高兴,他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更重大了。这几年,年龄大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是只要有空,李晋福就会到遗址上走走,那些未发掘部分的遗址,更要好好地加以保护。有几个村民想在遗址上挖地窖储存苹果,他一一制止,摆事实,讲道理,论政策,弄得村民们对他都很有意见;有人想在遗址上盖楼房,他及时出面,据理力争,那人只好作罢,诸如此类的事,不述其详。

到现在,杨家圈遗址上,再也看不见破坏古遗址的行为发生,因为当地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耄耋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地守护着这一块圣地,他把这遗址看得比他生命还重要,他知道: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点遗产,不能毁在我们手上!只要他活着一天,他就会守护下去!但他却不知道:他日复一日的守护,平淡得没有一丝功利,而他守护的却是遥远历史的回眸,是历史绽放的神圣,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归宿。

新闻推荐

栖霞市妇联举办“双新”培训班, 引导农村妇女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通讯员聂玮)18日,栖霞市妇联组织“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宣讲团走进寺口镇,对镇宣讲骨干及各村妇代会主任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综...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