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胶东豆面灯碗, 元宵节中的非遗符号

烟台日报 2016-08-25 10:36 大字

豆面灯碗,是胶东一带最具特色的元宵节符号,目前已经被列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元宵节,栖霞90岁的李元章和80岁的老伴刘淑喜就做了很多漂亮的豆面灯碗,把我们的记忆拽回几十年前的农家大院……

寄托祝福历史沿袭300多年

李元章是栖霞市牟氏庄园文管处离休干部,对民俗很有研究,他搬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栖霞县志》,在卷一风俗中说,上元:张灯街市,搭松棚列繁灯,谓之灯会……是肆巷口则居民敛钱架烟火放之,谓之放大架花。又有好事者陈百戏,鸣锣鼓为节嬉游竞夜……又作面灯十二,各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颇验。这说明在三百多年前,栖霞就有正月十五做豆面灯碗的风俗了。

今年元宵节,李元章和老伴做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灯碗,放在一起十分热闹,其中主打是“三羊(阳)开泰”,“希望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这每一盏小小的灯碗,都承载着大家伙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常见的有十二属相灯碗、看场佬灯碗、灶王爷灯碗、家禽走兽灯碗、福禄寿禧灯碗以及四季灯碗、十二月份灯碗等。各式灯碗,都是有说辞的。“比如鸡灯,在窗台炕帮鸡窝各处照照,祝愿鸡下蛋多,蝎子不蜇胖孩等等,一套一套地念念有词,照完了放在锅底口燃着。”

代代传承二月二的一道菜

栖霞市亭口镇占疃村的乡村女作家北芳,对豆面灯碗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做灯碗的豆面要在年前准备好。腊月初,家家户户拣选上好的黄豆,淘洗麦子,到露天磨坊里抱着磨辊推面粉时,捎带把正月十五做灯碗的豆面也推出来,一遍遍推,越推越细。”

到了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和豆面,豆面调得要软硬合适,软了站不住,硬了易断。“母亲和孩子们头碰头围着面板搓啊揉啊,那时过年节的白面、豆面就成了孩子们手里的橡皮泥,可以跟母亲学做好玩意儿。”

在北芳印象中,母亲首先要做十二个月的月灯,为节省豆面,月灯搓的长条稍微细一点,蘸着花生油捏出小碗,一月捏一个褶,以此类推,几月就捏几个褶,闰年就多一个月灯。

灯碗还有占卜的作用,尤其那个捏有两个褶子的二月灯碗,是不许点的,留待二月二晚上点,然后将所有的灯碗一起在锅里蒸,根据蒸熟后灯碗里存留水分的多少占卜新一年每个月份的旱涝情况。“按照习俗,人们会在二月二以后,把灯碗蒸熟,切成长条晒干,和着萝卜丝炒菜吃。因为没有半点油水,味同嚼蜡,孩子们都不喜欢吃。现在人们生活好了,灯碗菜也成了美食,佐上猪肉、大白菜、粉条、萝卜丝,清香满口,对吃惯了大鱼大肉的现代人来说,这是难得一尝的美味。”YMG记者邵壮通讯员崔保华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开阔思路,更新观念,实现企业飞跃,打造百年企业, 栖霞300企业家集中“充电”

昨天,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高端讲座”在栖霞市行政中心会议室举办,栖霞市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名企业家集中进行了“充电”。讲座邀请了传统文...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