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建首日6个老师教8个学生, 崇文学校创办艰辛,18年前是四面透 风的教学班,如今已占地9000余平方米烟台扩容36所公办学校接纳打工子 弟2.5万,但教育
YMG记者邵壮摄影报道
根据官方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当前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其中,家庭整体迁徙成为趋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已经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那烟台有多少外来务工的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单位能够提供出准确数据,因为流动性太大,住所飘忽不定,很难统计。但根据烟台市教育局的统计,去年烟台市共接受农民工子女2.5万人,这个数字大约是8年前的4倍,并且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庞大的数字也给烟台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烟台市唯一一所无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崇文学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份全国城市都面临的矛盾,它的存在也让很多身处城市边缘的孩子们圆了自己的上学梦,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位已故老人在教育事业上的执着。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YMG记者探访了这所“藏在”巷子里的打工学校。
起因
乡村民办教师半百办学校只为打工子女能上学
崇文学校创始人叫宋任平,曾经是栖霞市唐家泊镇麻地完小、东野联中、西三叫联中的民办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12个寒暑。“1994年,他和同为民办教师的妻子邹化香来到烟台幸福九村走亲戚,路上他看到了很多7、8岁的学龄儿童在街上玩耍,一经询问才得知孩子家长是外地来烟的务工人员,因为所得酬劳只够养家糊口,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而被拒之校门外。”崇文学校副校长丛榕告诉记者,当时的借读费高达3000到5000元,这对于很多“穿着10元钱一双的回力鞋而努力想要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几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槛……
宋仁平夫妻俩似有某种默契,当天夜里竟同时梦见在幸福办了一所学校,“所以第二天一早,已近知天命年纪的宋任平当即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将余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行业。只为这些打工子女能够和其他当地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色彩,创办学校所要付出的努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办学之初,宋任平与妻子俩人责任分工,宋任平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办学申请,妻子邹化香则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敲门询问家中是否有学龄儿童。“期间,遇到了许多家长质疑的目光,也遇到了诸多不理解,但是,他们依然坚定信念,甚至每天凌晨3点起床与女儿、儿子去幸福镇各个路口张贴小广告……”
夫妻俩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5年9月烟台希望学校在芝罘区幸福十一村正式开课,校址是花60000元钱临时租用的,就这样,烟台第一所打工子女学校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发展。
开端
开学第一天6个老师教8个学生孩子说方言老师也迷糊
副校长范秀珍是崇文学校建校之初的第一任老师,回忆18年前的开学第一天,很多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叫‘希望学校\’,学校还是几栋平房,一共三个教室。开学第一天,只有8个学生来上课,被按照学习水平分为三个年级———三年级一个人,二年级两个,我带的一年级人最多,5个孩子。”
在这之前,范秀珍是栖霞一所小学的民办教师,“那是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在两年之内全部取消民办教师,我听说烟台刚成立了一个农民工私立学校,所以就过来了。”其他的几个老师和范秀珍一样,都是来自各个县市区的民办老师,都有一定的任教经验,但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面对这样一群个性鲜明的孩子,老师们还是感觉不太适应。
“当时我们实行包班制,我负责一年级。由于老师数量少,我们都成了‘复合型人才\’。九年义务教育的科目中,除了音乐、美术、体育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一个老师担当。”范秀珍回忆说,“首先人数上就不适宜,一个班就几个学生,和研究生上课似的。此外,这些孩子们几乎完全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期教育,有的甚至连幼儿园都没上过,就像俗话里说的,这些孩子‘像刚从山上抓下来似的\’,教学要从零开始。”
范秀珍举了个有趣的例子,“现在学校的在校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班上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小嘴一张说的全是方言,有时候上课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们都听不明白,只能慢慢听。所以,语言纠正、教说普通话也是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之一。”
因为受到当时教育制度的制约,班上孩子的年龄结构同样参差不齐。“一个叫荣升贵的女孩子,从小一直跟着母亲到处捡破烂,到我们这上学的时候已经10多岁了,只能从一年级读起。”这样的场面让范秀珍感到心酸,“知识改变命运,有开始就不晚”是她当时坚持灌输给孩子们的教学观点。
后来经过家长的口口相传,学校的名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圈子里传开,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到学期末的时候,学校学生数量突破了30人。
发展
老校长借钱发工资发年货积劳去世后儿子接班
由一个小教学班起步的发展之路可谓步履艰辛。创业之初,宋任平遇到了他几十年来未遇到的难题,经过两年多的申请、整改,解决了教学配套设施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办学许可终于于1997年正式批复,但随之而来的资金、师资等更多问题让已经年过半百的宋任平头疼不已……
“学校最难的时候,老校长一到过年就四处借钱给我们老师发年货,发工资。”赵长涛也是学校元老级的老师,说起宋仁平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有一年春节,他们家只剩了不到100元钱的过年费,一家人就那样熬了过来。”
但无论如何,学校还是在政策扶植、老师们的努力以及大环境的刚性需求下发展了起来,教学班从一个增加到两个、三个……到2004年,学生已经发展到400余名,教师22名,临时租用的校舍已经无法再接收学生,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烟台,家长和孩子们焦急的眼神让宋任平又一次陷入焦虑中。
然而因为劳累过度,56岁的宋任平住进了医院,他的儿子宋韶光开始肩负起崇文学校的使命。“我知道,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建起一栋气派的教学楼,但是苦于手头没有资金,愿望就这样一直搁浅。”回忆那段时间,现任校长宋韶光充满了伤感。
“因学校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企业,无法得到银行贷款,于是我几乎走遍了烟台所有的建筑公司,希望能有好心的开发商助建教学楼,资金从微薄的学费中分五年还清,但是都因资金问题被搪塞回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幸福一建筑公司因为感动于宋任平创办学校的不易,同意垫资建设教学楼。当宋韶光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躺在病榻之上的父亲时,父亲感动得落泪。但就在此时,宋韶光已经收到了病危通知,几天后,宋任平还没有看到教学楼的落成就撒手人寰。
就这样,宋韶光继承了父亲的那份未完成的事业,成为了崇文学校的新校长。
探讨
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真不少教育资源依旧“僧多粥少”
2005年11月,新的教学楼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从一个四面透风的教学班,到现在占地9000余平方米,校舍面积3800余平方米,活动场地6000余平方米的崭新教学楼,学校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截至今年开学,学校已经有幼儿园4个班、中小学25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老师50余名。
崇文学校18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这些年来的政策变化———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两为主”,要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即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3年,在重申“两为主”的基础上,国家取消了打工子弟入读公立学校的借读费,要求流入地政府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列入教育经费预算。2008年,中国对城市义务教育开始免除学杂费,中央再次要求流入地政府要将打工子弟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
很明显,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国家已经高度关注,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有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依旧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还是有一些孩子没法进入物美价廉的公办学校,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实道理也简单,因为打工子女涌入城市的速度超过了学校的容量以及发展速度。”记者采访市教育部门时,一位专家这样解释说,“从古至今,学校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周边地区孩子的上学需求。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那些高密度接收打工子女的学校一度都出现了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校舍、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教育质量难免出现下滑。”
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学生上课自己搬移电子琴。
电脑教室和职工宿舍挤在一起。
课堂上的“多媒体”工具。
新闻推荐
YMG记者李鑫通讯员于慧莉本报讯果蔬会首日,烟台市进出口累计成交额达11850万美元,其中进口订货3670万美元,出口成交8180万美元。展会期间,各县市区积极在...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