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耆儒李铭汉

兰州日报 2020-09-07 03:29 大字

芳辰可爱过门呼,结伴东郊踏绿芜。

花事不随春去了,风光谁觉夏来殊?

刚晴杏雨尘全扫,贪看梨云路故纡。

无限繁华留待赏,何妨容日再倾壶。

——《立夏日偕友人郊游》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李铭汉笔下的武威初夏。

当年,武威城东郊一带风光旖旎,是郊游的绝佳去处。适逢初夏,李铭汉偕友人一起游玩,心情愉悦。诗人见景抒情,写出了武威独特的夏景。

李铭汉(1808年—1891年),凉州府人(今武威),是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著名学者、诗人,其故居位于武威城南达府巷内。

清咸丰年间,李铭汉购得这处宅院,稍加改造后居住。光绪26年(1900年),李铭汉之子、时任山东蓬莱知县的李于锴寄资让家人重新补修,整座院落有走廊庭院花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成为当时武威的名宅大院,民间俗称“李翰林院”。

2018年,武威市对李铭汉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故居坐南向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

修缮后的李铭汉故居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在设计、布局方面,无不沁透着李氏几代人的智慧,处处洋溢着一种文人的书卷气息。

“古槐堂”是李铭汉故居的中心建筑。

李铭汉故居讲解员说,所谓古槐堂,源于李铭汉后院里一棵高大的明代古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树以其苍劲挺拔、根深叶茂的形象被认为是正直坚强、仁义宽容的象征,李铭汉遂将李氏堂屋取名为古槐堂,也是以此教导李氏后人要如这棵槐树般正直做人。

100多年来,李铭汉家族始终秉承“勤学、尚德、淡泊”的家风,注重把个人的德行修养与培养良好的学风联系在一起。

讲解员说,李铭汉青年时曾师从张澍、陈世熔等名师,博通经史,才华出众,于天文、算术等方面均有研习,尤擅长音韵、训诂学。

晚年的李铭汉因为学高望重,甘肃学使胡景贵上疏光绪皇帝,推荐他为陇上耆儒。光绪帝为李铭汉颁发了圣旨,授予他“朝议大夫”“恭人”称号。目前,这道圣旨收藏在武威市博物馆。

实际上,这位堪称天才的凉州大儒,其求学、科考之路却极为坎坷。李铭汉曾八次到西安参加乡试,却连个举人都没捞着,直到四十二岁那年,仅考中乡试副榜,取为副贡生。

所幸李铭汉没有因科考不顺而气馁,遂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和史学研究。赫赫有名的凉州雍凉书院即是李铭汉创办的,他亲自担任山长(校长)。

李铭汉一方面致力于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另一方面勤于著书,他撰写的《续通鉴记事本末》享誉全国。

《续通鉴纪事本末》是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宋、辽、金、元史,是继宋《资治通鉴》、清《续资治通鉴》之后一本别具一格的记事本末体史书。李铭汉将这一时期400年间的史事,概括成110件大事。每卷写一件大事,有的卷下又附有若干件小事。李铭汉生前已完成了其中的89卷。他临终前曾反复叮嘱李于锴一定要把这部书接着写完。

李于锴继承父亲遗愿,完成《续通鉴纪事本末》后21卷,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印问世,受到文化界追捧。

讲解员介绍说,李铭汉嗜书如命,古槐堂内原来收藏有明清古籍一万多册,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题记的陈世镕诗稿,还有张澍手批、章太炎手校的《潘挹奎文稿》等。李铭汉后人将这些珍贵书籍代代相传,珍视异常。解放后,李铭汉的孙子李鼎文教授情系故土,将家藏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曾出现“文风甲于秦陇”之盛况,散布在武威城区的诸多名人故居,就是当时凉州文化兴盛的缩影。而李铭汉故居,以其典雅的西北古民居与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彰显武威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张靓丽名片。

□杨文远

新闻推荐

烟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现场推进暨业务培训会议召开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8月20日,烟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暨业务培训会议在蓬莱召开,总结交流烟台市县级融媒体...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