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大家栾调甫与济南

济南日报 2020-07-31 11:05 大字

栾调甫著作内页1940年代的齐鲁大学校友门

□本报记者逄金一

他被梁启超推为“空前”的学问家;他把老舍引荐到了济南;1951年面临去留抉择,王统照把他留在了济南;他与王献唐、路大荒等学者一起论学治印,颇多轶闻趣事;1956年,他的一番话语还曾引发沈从文共鸣——

他就是几乎被当代人忘记了的墨学大家栾调甫。栾调甫(1889-1972),祖籍山东蓬莱,名延梅,号山东侉子,是我国现当代研究墨子的一代名家,号称当代四大墨师之一,被文史学界誉为“当代理墨名家”。他是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主持齐鲁大学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任山东博物馆馆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等。

○与梁启超相识相知;从看大门的职员到著名教授

1922年,梁启超耗费20年精力完成的《墨经校释》出版。栾调甫阅读之后,深感该书中的许多观点“任意删改荡弃旧法,藉其(梁启超)盛名,唱和成风,颇足为古书危……”于是他撰写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发表在《哲学》杂志第七期上。文章获得了巨大的反响,甚至连梁启超本人也不得不折服,亲自拜访并随后在其专著《清代三百年学术史》中,讲到墨子部分时,赞誉此文道:“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

据《栾调甫年谱》记载,1925年10月,梁启超先生亲往齐鲁大学拜访栾调甫。有意思的是,校方竟不知校内有栾调甫其人。几经查询,方知栾调甫此时是在中文系代课,曾兼管过校大门职事。梁启超千里迢迢来拜访这位“把门大将军”,虚心请教,一时全校为之震惊。梁启超则与栾调甫相见恨晚,盘桓济南数日,与栾先生畅谈多时方心满意足返京。梁启超高度评价栾调甫,“今世治先秦学者多矣,既能入,又能出,所见惟有如公者!”

此时的栾调甫不住在校内的宿舍,而是住在济南南关茅家坟一处偏僻的小杂院里,所以很少人知晓。那茅屋仅有一间,另半间灶房,四口人就挤在一间屋中。他就是在这间小房中,自己亲手刻蜡版,将那篇名文油印了40份,分赠海内同治墨学者的。然而,他献身国故整理虽久,却没有发表过文章,没有同商旧学的学友,而是一人独来独往于古籍书卷研究中,对文坛名家、学者也茫然无所知。这些油印稿只好求助于各杂志社代为转发。给梁启超的一份是同章太炎、胡适的一份一起拜托北京《哲学》杂志社代转的。他分装好了信封,写明收信人姓名,但不写发函地址,仅请杂志社填上收信人住址投寄,这是一封没有来龙只有去脉的信件。这也是一封怪函,信封中只见文章一稿,不见信函半张,正像梁启超日后所言:“顾函内无书,又无发函地所,怅惆不可言!”梁启超细读文稿之后,深感作者出手不凡与学术水平之高,后经细细探访,始知栾调甫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

数日后,梁启超先生离济,齐鲁大学即聘任栾调甫先生为国学系教授,年薪960元,不再看大门了。那时栾先生35岁,正当年。梁启超先生慧眼识英才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创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把老舍引荐到了济南;与王统照、沈从文情谊深厚

1930年,在栾调甫倡议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建立,栾先生担任主任,同时提出聘请老舍、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学者执教兼从事研究,一时人才济济,为国学研究所的极盛时期。

栾调甫与老舍两人在这段时期常常谈古论今,形影不离。过来人常称他俩是文学院讲演会上的两位著名讲手。老舍在讲词中总喜欢穿插一两个足以使听众哄堂大笑的幽默小段。栾调甫的演说中,则时而会带进一些深入浅出、闻所未闻的古事。如此一来,一位的演讲富有趣味性,另一位的演讲富有知识性,都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栾调甫与王统照在青岛曾有一面之识。10余年后,两人又在济南相会,这次相遇就缔结了此后两人多年的深厚友谊。那是在1951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撤并,栾调甫所在的文学院和文、史两系并入青岛山东大学,国学研究所被撤销,栾调甫一时不知何去何从。时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的王统照闻之赶来,力劝他留居济南。感于老友的恳切,栾调甫就留了下来,先是在山东博物馆,后又到省文史研究馆工作。在以后的岁月中,王统照与栾调甫愈发来往亲密,王与栾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促膝畅谈,而二人尤喜《聊斋》。

1956年,王统照曾函请栾调甫考证“二月二炒黄豆”的老传统是由于迷信,抑或由于习俗?三天之内,栾调甫即考证成篇,迅即函复,别人由此称他是“快速活辞海”。

1956年10月,沈从文来山东博物馆公干,在济南待了不到6天,就写了9篇家书。有一种观点认为,沈从文一时如此充满激情,是他与栾调甫交谈后的结果。当沈从文见到栾调甫时,他们之间谈论到个人的处境,沈与栾颇多相似之处,都是放弃原先从事与喜欢的事业,改就博物馆专业研究。这一种观点认为沈从文由此受到栾调甫的影响,而安心于从事古代博物研究,并认为这与当时“旧知识分子”的改造之风有关。从沈从文逗留济南这几天所写的家书中,我们也许也可以得到印证——1956年10月10日沈从文的家书有一段这样写道:“我想还是在他们中挤来挤去好一些,没有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倒知道。如到人都知道我,我大致就快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了。”这其中,细细品味,的确蕴含了沈从文彼时对个人定位及个人道路选择的意味呢。

○数十年间,栾调甫主要居住与工作于济南;是一位夺口腹之奉以求书的“书痴”

1920年春季,栾调甫应齐鲁大学博医会聘请,自家乡蓬莱前往济南翻译医书。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1972年在济南去世,数十年间,栾调甫主要居住、工作于济南,与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居住于“南关山水沟茅家坟”,后迁居“东关十亩园”,而尤其是他的治学、购书、藏书事迹,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栾调甫经常与王献唐、路大荒、张景栻等藏书家优游济南书肆,广罗群籍,他到底有多少藏书,实在是难以计数。但因为战乱频繁,辗转漂流,这些藏书流散殆尽。

栾调甫藏购图书,亦可用“书痴”来形容。1943年,正是栾调甫贫困潦倒的时期,仍然坚持购书,他自己说道:“夺口腹之奉以购书求之,今世恐无几人也。”济南舜井街上友竹山房的店主吕川升,外号“吕狠子”,十分精明,无论栾调甫还是王献唐,都被其占过不少“便宜”。栾先生买其《顾虎头画烈女传》,被敲了竹杠,因而记说:“明知出价大,不得不忍痛出之。”

栾调甫藏书,非想据为己有,而是始终考虑如何传承的问题,希望能为后人所用,不是存之居奇。所以,他历经战乱及“破四旧”“文革”等劫后所剩之藏书,最终还是全部捐献给了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共计1030种、4705册,其中颇多珍本善本(见栾调甫三女栾汝珍所写《学人藏书旨在传后》)。

栾调甫在藏书之余,亦多题跋,学术价值很高。但这些书跋如今散佚各处,尚待整理。终先生一生,著作百万余言,可惜多未正式发表。这主要是先生朴实求真的学风和不求人知的态度所决定的。

栾调甫次子、曾任清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的栾汝书教授在《自学成才的墨家大师栾调甫》一文中说:“生前,他漠视一切人间事,无昼无夜,无冬无夏,目不窥园,心无二致,潜心于书卷、笔墨之中。身后,他又是一穷二白,但却又无声无息地遗留下了一大堆没有见过世面的手稿。可喜的是,他的手稿既经清理整成200余册,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尽其所有,巨著小文、杂考评述、随笔杂记、乡情家记,包罗万象,其价值,远非金银财宝、百万遗产可以比拟的。”

如今所能见到的栾调甫著作,主要包括专著、墨学论文、文字学论文、题跋和其他零散论文文章70余种。其中《墨学研究论文集》和《齐民要术考证》两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正式出版,代表了先生的学术水平。

新闻推荐

沿街盗窃作案20余起,六旬惯偷忏悔 “偷东西发不了家,真的” 全百惠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全百惠通讯员李明霞摄影报道)7月2日,蓬莱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联合海港海岸派出所破获系列盗窃临街商铺...

蓬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莱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