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户”模式让荒地生金,助农民多样致富 小葡萄串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烟台日报 2016-12-16 09:52 大字

进入6月,蓬莱市大柳行镇的张裕葡萄种植基地忙碌起来,工人们在承包户的组织指导下,忙着给葡萄掐须、灌溉、除草。“现在村民每年除了自己务农,还能在葡萄园工作,再加上土地流转的钱,让这片荒地生金,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获益。”昨日,大柳行镇上陈家村村书记陈洪伟站在2600亩葡萄种植基地前说。

陈洪伟,从小在大柳行镇上陈家村里生活,梦想有朝一日村里能富起来,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自从当选上陈家村村书记以后,陈洪伟下决心要在村里干一番事业,摘掉贫困村这顶“帽子”。

陈洪伟反复思考,村里之所以穷根难除,主要因为无产业支撑。看着大柳行镇引进了张裕葡萄种植基地,陈洪伟心里打起了算盘———现在土地很多都成了荒地,不如把地租给葡萄种植基地,既能有租金,还能解决附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何不搭乘葡萄基地的发展快车?于是,陈洪伟联系村里几名返乡打算创业的青年,盘算起如何以葡萄种植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

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发展葡萄种植需要流转农民土地,可村里大多数人思想比较保守,不愿把土地流转出来,陈洪伟只得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村民中有很多人思想比较顽固,当“钉子户”,陈洪伟多次碰钉子。“虽然吃了几次‘闭门羹\’,但是再难也得上!”陈洪伟说。在陈洪伟与村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说服了村民流转出300多亩土地。

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逐年外流,分散的小种植户无力经营管理,土地荒废现象严重。2006年蓬莱市大柳行镇与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合作,从荆子夼、卧鹿等9个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用于酿酒葡萄规模化种植。经过多年摸索与实践,逐渐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承包商孙爱清便受益于此。10年前,由于自家的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孙爱清便到葡萄基地做起“产业工人”,后来由于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又变成基地的“包工头”。“以前自己在这些荒坡上种花生和玉米几乎赔本,现在我承包200亩葡萄园管理,年收入10万以上。”在葡萄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孙爱清。孙爱清过去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承包了土地,现在是这2600亩葡萄基地的20几个承包户之一。去年,她在临近的烟台开发区新买了楼房,首付一次就拿出60万,街坊四邻羡慕不已。

在葡萄园里,孙爱清利索地换上胶鞋,戴上草帽,拿着枝条剪,跟其他工人一起掐须、除草。“小鸟喜欢偷吃葡萄,稍不注意,一串好好的葡萄就被小鸟叼得稀烂。”孙爱清说。除了亲自修剪,她还要指导工人们调配营养液,并根据葡萄长势,指定喷洒范围。孙爱清对葡萄每一个生长期该如何管理了如指掌,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张裕葡萄酒种植基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基地里的葡萄每年都能按基地要求完成产量。“现在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每亩400—500元的租金补贴,到葡萄园工作3个月左右能拿到1万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其他时间的务工或务农,实际上有三份收入来源。”基地的技术顾问梁海忠介绍,公司为葡萄园提供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技术支持,承包户和工人只需按照规定任务标准完成葡萄管理即可。

“参与管理葡萄园的大多是40公里以内60岁以上的农民,这个群体外出务工能力弱,平时在家赋闲,到葡萄基地工作除活动身体外,还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大柳行镇副镇长卫兆庆说。该葡萄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村庄10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最忙的时期每天500-600人同时劳作。

目前,像这样的标准化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在蓬莱已经达到8万亩,其中优质示范园面积占20% ,配套酿酒葡萄基地的企业有20家多,多数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近百个村的3万多农民脱贫致富。YMG记者郭超通讯员韩乃栋李奇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蓬莱和圣杯”全国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开赛

由中国马术协会主办,蓬莱市体育发展中心、山东省和圣马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蓬莱和圣杯”全国马术盛装舞步锦标赛于...

蓬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