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举棹扬帆,精耕“深蓝”, ———蓬莱市北沟镇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纪实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45 大字

通讯员:王鸿飞王冬梅刘晶

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既是对地方发展思路的考量,也是对当地干部作风的检验。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气魄、大视角、大智慧,更要唯严、唯细、唯实,在推进县域赶超的过程中,作为蓬莱一体两翼关键中心镇、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蓬莱市北沟镇党委政府将“三严三实”和“十个倍加”作为谋事创业的根本尺度和准绳,谋事尊重实际,干事脚踏实地,成事实实在在,在短短3年内建起占地面积16.73平方公里的大型工业项目集聚区,引来投资亿元企业32家,总投资113.6亿元。投产4个项目,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14亿元,利税2521.1万元;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修建“三纵四横”路网8.3公里,同步完善水、电、燃气、排污、通信等各种公服管路设施,新建大型社区3处,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发电等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初具雏形;他们按照“一河两区一胜景”的思路,连片打造美丽乡村所辖村居达20多个,城镇村实现一体化。北沟镇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乡镇”、“山东省文明村镇”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多个。

A一帧充满活力的产业画卷:

打造聚势谋远、勇立潮头的“北沟速度”

走马蓬莱西翼,处处蓝色潮涌,千帆竞发,处处新风扑面,蓝潮涌动。

从一片一望无际的广袤责任田,到一片厂房林立的项目集聚区,北沟镇崛起的,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财税发源地,更是一张充满张力的产业新蓝图。作为全国第三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和“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省级示范镇,北沟镇依靠聚势谋远的思路,舍我其谁的担当,甘于奉献的作风,凝聚起助推崛起的“正能量”,铸就了赶超发展的“加速度”,实现了“项目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新格局。快速崛起的“北沟速度”,到底从何而来?记者采访过程中,几件事情感触颇深:

担当意识,让“选资”底气十足

项目集聚区建设过程中,三条光缆会对项目入驻产生影响,其中一条已经影响到康爱特维迅项目后期建设,但三条光缆隶属国防通信,仅部分线路在蓬莱境内,地方搬迁难度极大。北沟镇党委政府主动运筹,多方协调,最终一次性将三条光缆搬迁。这一超前式服务极大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康爱特维迅合作的德方公司当即决定新增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热压敏材料项目,并计划与香港兴和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茂林新材料项目。

三条光缆引来两个项目,北沟的崛起,正是得益于这种超前服务、主动担当。服务要想在先、干在前。北沟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敢于真抓实干,甘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园区发展过程中,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坚持察实情、出实招,落实处,努力实现服务项目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赢”。他们将项目集聚区定位为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短短3年内建起占地面积16.73平方公里的大型工业项目集聚区,引来投资亿元企业32家,总投资113.6亿元。投产4个项目,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14亿元,利税2521.1万元,入园企业全部具备“高附加值、节能环保、专利技术、新型产品”等特点,园区入驻企业80%拥有专利技术和新型产品。

务实精神,让服务“无缝对接”

投资5亿元的嘉信染料是蓬莱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确保项目按期开工,该镇安排专人与环保局工作人员一同靠在省环保厅,一待就是一个星期,从负责拍板的主要领导到具体办事的科长、科员,一一拜访,主动汇报,最终使正常需要一个月办理的手续在7天内全部完成,保障了项目按期开工,该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5亿元项目年内投产的奇迹。

在基层一线践行“三实“精神,干好实实在在的事情,依靠实实在在的服务,引进实实在在的项目,北沟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工作,不仅做得实,而且走得快!他们坚持“快字当头、效率为先”,能立即办理的事项坚决不拖,能缩短周期的审批全力争取,最大程度提高服务效率。他们全面强化“全面覆盖、全程参与、全力以赴”的服务理念,对入园项目进行“全程护航”,项目从签约到落户、从开工到投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企业遇到难题,无不密切关注,全力帮助解决。在项目建设的“流水线”上,不论是立项、审批、征迁哪一个方面,所有的手续办理,北沟镇全部安排专人“一条龙”服务到底,真正实现了企业需求与政府服务的“无缝隙”对接。

铁骨作风,让实干“落到实处”

边投资,边建设,边完善,边投产,边干事,边提炼,北沟镇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务制度,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实,真正实现了干部用心、企业放心、办事顺心。他们建立了“三个一”台账制度,建立工作推进配档表,把全镇全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细化为四类12大项58小项,对工作内容、目标进度、存在问题以及制约因素、责任单位等进行详细的规划分工。重点实施“三个一”,即:一天一巡查,每天专人负责到项目现场,对建设进度、存在问题进行巡查。一周一汇总,每周六汇总本周工作进展,列出下周工作计划,并从中选出近期工作重点;每周一上午召开简短碰头会,交流工作开展情况,汇总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一月一调度,每个月对全镇在建、在谈项目进行集中调度,集思广益,合力推进。“三个一”台账制度,使项目情况一目了然、全盘掌握,而“白+黑”、“5+2”工作制度的常态化、长效化,只要企业有需要、只要项目有问题,不论节假日,不论白天晚上,都要加班完成。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和项目责任人员,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辖区企业和项目投资方有工作需要协调,必须第一时间回复。

B一张充满张力的设施答卷:

积淀超前谋划、加速赶超的“镇域厚度”

如果说,一座港口带动了一座城市,一座园区集聚了一方人气,打造了一片产业硅谷,那么,新型城镇化,则为这种集聚提供了平台、目标、方向、路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北沟镇党委政府集智发力,努力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以大视角关注大民生,以大平台带动大发展,积极致力于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科学探索,形成城镇新区链接专业园区,专业园区带动城镇提速,城镇化反补园区的良好发展态势。他们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修建“三纵四横”路网8.3公里,同步完善水、电、燃气、排污、通信等各种公服管路设施,新建大型社区3处,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发电等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初具雏形,已成为烟台乃至全省镇域发展板块中新的亮点。“北沟速度”的背后,是超前谋划的发展视角,是通盘考虑的全局思维,更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大道通衢:拉开区域大框架

道路之于区域,犹如血脉之于人体。修路,不仅是当前发展之需,民生福祉之需,更是未来发展命脉所系,潜力所在。作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级优美乡镇”,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省级示范镇,省级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省级文明村镇、特色产业镇,北沟镇围绕建设“蓬莱西城区”这一定位,确定了以路网为节点,整体构建以206国道和海滨观光路等主干道为城市空间发展轴,以铁路、港口为骨架的“一港一城两组团、两轴两带双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

他们用3年时间,修筑8条道路,总长11公里,完成道路建设面积31.4万平方米,供电、供水、通信网络、路灯、绿化、交通设施等配套同步跟进,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景观靓丽的棋盘式路网,构筑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提速蓝色经济的“强力引擎”。2011年化工项目集聚区开建时,园内仅有入住企业7家,总投资额14.2亿元,如今,园内共有入住企业32家,总投资额113.6亿元。企业的入驻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这种效益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升级,形成一种投资、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

宏图锦绣:集聚城镇新规模

总投资53.2亿元的27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落户,2个5万吨散杂货泊位已经建成,10万吨级航道扩建进行中,3个可容纳4千人口的大型社区已经掀起盖头,两所学校跻身省重点,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海洋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蓬莱西翼崛起的强大板块,崛起中的北沟,不光有路,还有港,有社区,有学校、医院等配套……为发展和民生配套的,是日益膨胀的区域规模,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日益厚重的民生温度。

本着因地制宜、乘势利导的原则,北沟将镇街定位为滨海宜居工业城镇,在项目投入上下硬功夫,在基础设施上下苦功夫,镇级财政投入2亿元,规划实施了路网改造、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14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0.3亿元的栾家口港扩建工程和2个5万吨散杂货泊位和10万吨级航道完成建设。他们根据滨海新区的定位,规划建设了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西城临港社区、医院、小学等工程,以新区集聚人口,带动周边商贸物流的发展,实现城镇快速发展。该镇还启动了三种模式打造新型农村社区:以强村引领模式启动西城临港社区,目前已完成61栋楼勘测和8栋楼桩基;以强企带动模式启动西正社区建设,地形测绘、丈量评估6月中旬结束;以城中村改造模式启动栾家口农民新村,目前正在进行10栋共计共5万平方米住宅楼的基础施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实施,北沟镇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实力快速攀升,全镇面貌日新月异,西城崛起呼之欲出。固本求源:打造民生新温度

民生福祉惠及的,还有北沟的教育。北沟镇党委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基础教育出发,集聚各种正面能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布局教育资源。其中,继2009年完成北沟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后,这座历经100多年文化积淀的乡村学校,迎来快速和谐健康发展的春天: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烟台市安全文明校园”、“烟台市小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成为烟台市唯一一所位于镇街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在北沟镇采访民生教育,不管是镇街机关干部,还是学校普通师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几个名字:崔洪勋、王德涛、曲绍明。三个人,经常搭伴深入一线现场办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铿锵三人行”。三人何德何能,让百姓铭记于心?徐家集小学建设过程中,北沟镇党委书记崔洪勋、北沟镇教委主任曲绍明多次冒着雨雪、踏着泥泞,到建设一线办公,到教师办公室、学生食堂、操场等办公,而蔚阳集团董事长王德涛的仁者情怀和人本意识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建设徐家集小学,蔚阳集团先后捐资800余万元,教学楼原来设计的是用普通玻璃,单面门窗,怕碎裂的玻璃会划伤儿童,王德涛主动建议换成安全系数高、密封条件好的塑钢玻璃;学校门前道路原计划水泥硬化,考虑长远需求,王德涛建议换成柏油沥青路面,仅此两项,原计划400万元的投入,需要多追加300万元,这笔钱,王德涛掏得义无反顾,在他看来,教育要舍得投入,因为孩子的事儿比天大。

C一张力透民心的温情答卷:

浸润深接地气、普惠于民的“民生温度”

2015年3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对全省“人民满意示范单位”和“人民满意公务员示范岗”进行表彰,蓬莱市北沟镇政府获得“人民满意示范单位”,为烟台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单位。群众的满意度从何而来?北沟镇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围绕“为民、便民、利民、亲民、惠民”主题,以提升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规范岗位标准,明确创建思路,细化创建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创新利民措施,有效提升了机关效能和工作效率,在烟台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北沟镇连续几年名列县市前茅。

深接地气,“一线工作法”成为新常态

9月13日,对北沟镇党委十几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来说,这只是又一个在岗位上度过的平常周末,唯一不同的,这个周末,他们的党委会是在一线召开的。十几名副科以上机关干部集中乘车,赶赴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美丽乡村等10个现场,现场推进工作落实。

把调度会开到建设项目一线,开到民生项目现场,对于北沟镇党委政府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沉下去,接地气,到一线,抓落实,让问题在一线发现,让思路在一线碰撞,难题在一线解决,党委成员到一线去,对能够解决的事情,现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事情,在党委会和周例会上及时提出,由党委、政府整合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对于北沟镇党委政府来说,到一线解难题,到一线抓落实的“一线工作法”,已经成为新常态。该镇在每年年初系统梳理全年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形成推进“台账”,什么时间节点,完成哪些工作,思路非常明晰,就全镇的各项工作,党委班子成员每月集中观摩一次,全体机关干部每半年举行集中观摩一次,机关干部、相关科所及农村两委班子,每年举行一次观摩。在一线观摩同时,他们由机关党支部牵头,为每名机关干部都制作了一个专门的职务监督牌,将机关干部的姓名、职务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评议,向客商公开,接受客商咨询,如今在北沟,“一线工作法”已经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民生项目推进过程中,狠抓“一线”保障,力推“一线”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和其他维稳等工作,脚步扎进农村,走进农户家中,坐上百姓炕头……

共促共进,“片区党支部”成为新堡垒

“我们的西正社区住宅楼正在修改规划细节,争取年内开工,小区完工后,将惠及周围三个村上千名群众。”日前,在西正社区新规划小区住宅楼基地,西正社区党总支书记、山东蔚阳集团董事长王德涛告诉记者。

作为蓬莱经济发展的强镇,北沟始终走在前列,但镇内一些村庄贫富差距较大,阻碍了镇域经济均衡发展,北沟镇党委创新推出“党总支”模式,成立了北王绪、西正、周李哈、沟刘和福峰5个党总支,有效地做到了“以强带弱”、“强强联手”。其中,北王绪党总支下辖北王绪、聂家、后营、王格和环得钢阀5个党支,由北王绪牵头,建设了西城临港社区,峰埠顶古庙项目、古代登州渔港项目等陆续启动,两铭党总支在党总支书记张宏铭带领下,整合河润、曲家等各种资源,实行美丽乡村连片打造,周李哈党总支在党总支书记李学用带领下,通过成立大樱桃市场、果品合作社、高效养殖等方式,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一次成功的探索,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分散到凝聚,激发出了基层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一种全新的模式,使多个经济薄弱的村庄与本地强企、强村联手,共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和“航向标”。一条红色的纽带,把村委干部、企业领导和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北沟的党总支模式,不仅形成了“共同推进,区域均衡”的发展决议,更以齐心协力、共促共进的方式,使所辖村根据自身实际,实现资源整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局面。

务实求真,“群众满意度”成为新标尺

9月1日,由北沟镇党委政府牵头的“民生大篷车”开到北沟集市上,为居民实地办理相关业务,百姓不用东奔西走,一站办事应有尽有。

贯彻“三严三实”,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北沟镇党委政府还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创新推行了“三车下乡”活动。他们投入资金120多万元新购置5辆垃圾清运车、清道车,每天对全镇村居、主干道路的生活垃圾进行循环清运,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统筹协调民政、劳保、农业、信访等多个服务窗口部门,成立“便民服务车”,每月定期深入村庄为群众现场释疑答惑、解决问题;抽调文艺骨干组建“文化大篷车”演出队,巡回各村居进行演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已开展“现场办公”156次、文艺下乡26场,解决群众难题760多件。不光有三架马车时常现场办公,更有民心走访贯彻年度始终。他们把每年两度的走访作为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的契机,逐村逐户,进家进院,悉心听取群众意见,群众想法,为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分类建档,建立台账,组织联席会议,探索相应对策,将“后走访”时代的工作作为走访后工作的重点,一系列问题逐一得到重视和解决:今年春天大旱,许多河道枯涸,沟渠断流,百姓浇树、灌溉都是问题,镇党委、政府一面对百姓的需求进行调查摸底,一方面协调水务、供电等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打井灌溉事宜。有边远乡村的孩子等校车上学怕日头晒,政府协调两铭、河润等村,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起了校车候车亭,极大地保证了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有的群众反映公路晒粮影响道路安全问题,他们将其记录在案,并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对策。

新闻推荐

蓬莱百名年轻干部结对贫困家庭

本报讯(通讯员陈昊YMG记者郭超)近日,蓬莱市组织开展新录用年轻干部走访慰问城区街道辖区失独老人、残疾人等贫困家庭活动,并与贫困家庭结对,给他们送去了温...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