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家村:支部带头“拼”出亿元村企

烟台日报 2012-01-28 17:28 大字

划旱船、扭秧歌……这个春节,蓬莱市北沟镇刘家村的村民日子过得欢,也充裕。从大年初一至初五,村内村外的演出不断,笑声也不断。

令村民如此欢快过年的,是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人均年收入近2万、养老无忧……当然,最令村民安心的,是他们有个靠山———为村民谋福祉、做实事的村党支部。

“拼凑”出的亿元集体企业

刘家村的变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

那个年代的刘家村,可谓一穷二白。当时,村里虽有个水泥厂,但最大资产就一台粉碎机,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销路一直不畅,濒临倒闭。

刘玉任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就瞄准了这家水泥厂。他意识到,村里石灰石资源丰富,要想壮大集体、富裕村民,资源开发是个捷径。问题是,必须要对水泥厂进行技改和扩建,但是没有资金。

当时村党支部的思想比较统一:没资金,凑;没设备,借。

党支部行动起来了,他们的拼劲感动了许多人,也让不少企业界人士叹服。当年,山东电力三公司与招远水泥厂伸出了援手。村办水泥厂扩建成功,水泥年产量达到了2.2万吨,是原来的6倍多。2007年,投资3000万元的年产2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2008年,投资3800万元的粉磨站投产,使整个水泥厂的年产能力达到80万吨,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

酒业富民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令村集体富裕了起来,可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这句话,村党支部一班人心似明镜。

2003年村党支部确定了“酒业富民”的发展调子,这一年,村集体与外商合资5000万元,建起一个占地1200多亩,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庄园式葡萄酒厂。

2004年,葡萄酒厂建成后,立即高薪聘请了两位国家级品酒师,并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世界领先的配套设备,建成了中西合璧、占地250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购进了1000个上等橡木桶对酒加以陈酿。

品质好,赢得了市场。葡萄酒的产品销售量逐年攀升,年加工原酒4000多吨,销售收入过千万元。

人均收入2万,成了“幸福村”

集体经济的增长,惠及了所有村民。

近10年来,村党支部先后投入700多万改善村基础设施、村民福利,先后统一规划建设了居民楼,统一供水、供电,免费安装电话、有线电视;建起了办公大楼和水上公园,实现了住宅楼房化、生活城市化。

自2006年开始,村党支部出资358万元,高标准兴建了总面积3000平方米,户均面积7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全村70多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拎包即可入住。

为满足村民求知、求乐的需求,该村还先后建起了文化娱乐中心、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老年公寓、图书馆和农民夜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YMG记者刘军通讯员绍贤功信高林

新闻推荐

《外姓兄弟》首播

本报讯(YMG记者刘军通讯员高林功信)由蓬莱市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华视国际文化传播公司、北京大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蓬莱籍导演宁海...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