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式微的口头禅 话说招远“本儿”

烟台日报 2020-12-07 10:45 大字

□孙为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言。招远方言中,有一句知名度和使用频率都很高的词——“本儿”。以“本儿”作词根,衍生出诸如“本儿哈(音hang,普通话字音声调为去声)”“这本儿啊”“可本儿啊”“可本儿那么的”等等口头禅。

口头禅人们并不陌生,它的大意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口头语句。有考证说口头禅最初是宗教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演变至今,口头禅成了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习惯用语,仿佛未经大脑就脱口而出。招远以“本儿”为词根的口头禅当属此类。

招远人的这些口头禅,外地人乍听可能有些不解,容笔者略作解释。“本儿哈” 大约相当于提示语,多出现在正式句子的前缀。“这本儿啊?!”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大约相当于“这不就是吗?!”“可本儿啊”和 “可本儿那么的”,语气似乎更加肯定,相当于“可不就是那样的”。早些年,有些招远人的口头禅比较厉害,“可本儿”“可本儿”地说个不停,与之对话或聆听的人便会怼上一句:“还可利呢!”(与做买卖的“本钱”相对应)

招远的“本儿”因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影响大,以至于在某些场合竟成了招远的代名词。若干年前的一天,笔者从长途车站坐班车回招远,客车司机拉开车门刚要上车,旁边的另一司机问他:“去哪儿?”那位司机不无揶揄地说:“本儿招!”

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幕,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县城大街上经常游荡着一个幽灵似的神经病患者,她破衣烂衫,边走边说:“本儿哈,本儿哈,本本儿哈,本本儿哈……”一路走一路说,几乎没有停歇。

文革期间,招远人的这句口头禅甚至还被人编成了歌词,谱上了曲子。红卫兵宣传队在台上边舞边唱,强调自己一方观点的正确,歌词是这样的:“可本儿可本儿那么的,可本儿可本儿那么的。”时过半个世纪,那旋律至今音犹在耳,难以忘怀。

语言的风格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所属的语言风格,会让人很自然地把你与这种气质联系到一起,招远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或许与招远人的某种素质有关。

《说文解字》注曰:木下曰本。招远人以“本儿”作词根的口头禅,强调的也是“本来”“原本”的意思,与“木下曰本”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至于招远人口中的“本儿”,笔者非专业人士,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未做深入研究,粗略分析,可能与招远人的淳朴实在有关。招远人说话,惟恐人家不相信,所以反复强调“本儿”。而对对方的话表示肯定或赞同,也会反复强调:“可本儿那么的(对!本来就是那样的)。”

口头禅的形成,大致跟使用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状态有关,可以算是个人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感觉。口头禅的来源一般分两类:一类是职业用语经过缩略而俗成的惯用词;另一类则完全属于社会流行用语。招远的口头禅当属后者。口头禅还可能是重大事件对人的影响和积累效应的结果,是重大生活事件的“后遗症”。人生旅途上遭遇到的重大转折和变故,会悄然植入心灵并在当下体验中折射出来。

清顺治十七年,登州太守徐可先在《招远县志》的序中开宗明义:“招远,偏邑也。其境多山,其土瘠,其民贫,其俗敦庞而淳朴。”当然,表白自家人淳朴实在的大有人在,但在旧志中有明文记载的怕不多见,可见招远人的淳朴实在并非今人自夸。也许正是招远的“偏邑、多山、土瘠、民贫”这些客观存在造就了“敦庞而纯朴”的民俗,也造就了招远人的谦卑和缺乏自信,于是,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便一再强调“本儿、本儿”,以便让自己增加自信,也让他人觉得可信。笔者做这样的推测不知是否有些道理?

与招远“本儿”相联系的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语音现象。一是招远方言的语音中,没有翘舌音。“zh、ch、sh、r”这些翘舌音在招远方言中全都成了“z、c、s、y”。如翘舌音“肉”字,招远人读成“又”,“人”字,招远人读成“音”。对这种发音现象,招远人自我解嘲地解释为:不会卷起舌头说话。就做人而言,实事求是,不卷起舌头说话(招远人把说假话的人称为卷起舌头说话),不失为一种美德,对于推广普通话来说,则实在是一个大障碍,且常引来不少麻烦。如一招远人到外地肉食店买肉,见货架上没有肉,按常规应问:“有没有肉?”这话从招远人嘴里出来,则成了“有有又?”把“没”字省略了不说,且剩下的三个字一个音,只是声调不同,前两个字是平声,最后一个字是去声,短促且僵硬,像吵架似的,弄得外地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是招远方言的语调中,多为阴平调和去声调,即一声和四声,阳平调极少,上声调(三声)则几乎没有。因此,许多阳平调和上声调从招远人嘴里出来,全都变了调。如“好不好”的“好”字,普通话读上声,婉转亲切;再如“行不行”的“行”字,普通话读阳平调,昂扬向上,而这些字到了招远人的嘴里,则统统成了阴平调或去声调,短促而紧凑,硬邦邦得像石头。

诸如此类,招远方言常受到不少文明人的奚落,但招远水土养育的招远人则“本儿”性难移,方言难改。笔者30多年前因工作调动举家迁来烟台,当时膝下有一犬子,三四岁,初来时也是地道的招远口音。有人断言,不出两年,必地道烟台话无疑。但孰料三四岁的孩子也是方言难改,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课堂上读课文、回答问题说的是普通话,和同学玩耍,说的是烟台话,而回到家里和他的“本儿招”爸爸说起话来,又是一口地道的招远话,有人戏称他会一国三方语言。

对一些入乡随俗、改了口音的本儿招人,有些招远人不屑地讽之为“学撇”。其实这大可不必,你有你的方言,人家有人家的乡音,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不可取。笔者常见许多“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本儿招”人,他们有的是庙堂高官,有的是平头百姓,但几十年乡音未改,有的连说外语都带着招远味。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乡音难改!”有时出差走在外地的大街上,一句乡音常使我们陌路相逢,倍感亲切。

如今,由“本儿”衍生出来的系列口头禅已经日渐式微,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招远人口中,很少听到“本儿”“本儿”之类的口头禅了,但在农村、在老一辈儿的招远人口中,还能听到这些熟悉的口头禅,虽然土得掉渣儿,却觉得很入耳、很亲切。

啊,难改的乡音,难忘的乡情。

新闻推荐

烟台消防发布冬季防火提醒 做到“三清三关” 谨防“小火亡人”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王鸿云通讯员牟晓燕)冬季用火、用电、用气量大,历来是火灾高发频发期。再加上各种节日临近,火灾隐患也...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