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看不懂姥爷当年的稿子
□张昭璞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看报,参加工作后,单位的《烟台日报》,我是每期不落地阅读。读得多了,就试着往《烟台日报》和其他报刊投稿,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今年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在《烟台日报》上发稿5篇。
前些日子,我在家中整理多年来刊登我文章的报纸,准备装订成册,便于收藏,恰好外孙齐书民休班来看我。他很感兴趣地翻阅着我收藏的报纸,对我说:“姥爷真棒!不到3个月的时间,您就在《烟台日报》上连发了5篇文章。”我回答说:“疫情期间待在家,正好有时间整理一下过去写过的文章。我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写文章就是一种享受,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特有成就感。”
书民对1979年3月27日我在《烟台日报》上发表的《由买铜钹想到的》一文很感兴趣,这篇文章记载的是我任烟台南郊上尧小学校长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文章内容如下:
我校一对铜钹(乐器),不慎打碎了一只,最近要用,只好再买一只。三月的一天,我带着一对旧钹来到烟台市人民商场乐器部。巧得很,柜台有同样型号的钹。按照商店规定,我交上那只等量的破钹,打算换买一只新钹,但售货员讲:“换就换一对,不能换买单只。”我据理相辩:“只坏了一个钹,却要换一对,那只能用的钹当废铜处理,这不是浪费吗?”售货员很为难地说:“对不起,商店历来就是这样的卖法。”这时,旁边一位顾客劝我说:“也不用你个人掏钱,公对公还在乎什么?”我心痛地望着那只完好的铜钹被放进废铜堆里,一时不肯离去。售货员为了表示同情,也惋惜地说:“没办法同志,我们也不愿让它和废铜一起回炉,但这是规定啊!”
我拿着一对新钹,若有所思地漫步在人行道上。售货员的话,那位顾客的话,久久在我耳边回响。我想:今天我们迈步在实现“四化”的新长征途中,这些违背经济规律的所谓“规定”,恐怕不仅在商店存在,而且在其它领域中同样存在。它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和抵制,大概正是因为这些“规定”受损失的是“公”吧!我建议,我们的商业部门要跟上形势,改革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购销方式,改革那套官商作风,尊重客观实际,从满足人民需要出发,把不合理的规定改掉,把商店生意做好做活。
文章不长,书民很快看完了。看完后,他眼神怪怪的,不解地问我:“您去商店买对新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购物了,怎么还要交回旧钹?”我解释说:“是这样,七六年粉碎四人邦,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七九年刚改革开放不久,国家经济正在复苏中,很多物资短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不少东西仍需要凭票凭证供应,票证限制或左右着我们购物。”
书民又问:“这个我知道,在那个特殊时期,有些东西光有钱是买不到的。布要布票,肉要肉票,到饭店吃饭还得粮票。可是铜钹也不能随便买吗?”我回答说:“七九年的《烟台日报》,刊登的是40多年前的事啦,那上面的文章反映的事情,在现在的人看来确实怪怪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确实不好理解。铜钹是铜做的,那时,铜这种原料紧缺,商店去进货,要带着废铜才能进到相等重量的铜钹。所以买铜钹除了钱,还必须交同等重量的废铜,找差价后才能得到铜钹。也就是说,等量的废铜,是买取铜钹的先决条件,实际也起到了票证的作用。”
书民说:“原来是这样!这也太麻烦啦。另外,您怎么只想换一只铜钹?一旧一新不成对,一起使用多难看。”我说:“你们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不知道什么叫艰苦。我那年在世回尧公社上尧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一个大队一所小学,由大队管理,教育局只负责业务、发公办教师的工资。校舍、教学设施、学校的经费一律由大队负责,民办教师工资(当年民办教师人数比公办教师还多)由大队按社员同等劳力记工分,年底才开支。当年各大队都没有正规的校舍,很多是借用的民房。上尧小学也不例外,学校桌凳因陋就简,甚至两摞砖上放块木板就是课桌,凳子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大队能给学校的经费很少,根本解决不了学校的日常开销,学校只好搞点勤工俭学作为补充,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上山摘松果、摘山枣(现在想想都后怕,上山上树太不安全啦),然后到小市上卖了换成钱,用于解决学校笔墨纸张的开销。买两只新钹当然是好,可是得多花一只钹的钱。当年每分钱都来之不易,能省则省,这你应该能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很快富起来了。当时的上尧大队书记申家进特别支持教育,支持学校,带头建起了世回尧公社第一座教学楼,被区政府授予农村办学先进单位,那是后话。再后来,学校收归国家所有,民办教师逐渐都转为了公办教师,学校成了事业单位,一切开销由国家负担,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书民感叹地说:“姥爷,我明白了。看看你们那个年代,再看看今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应该感谢党,感谢政府,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欣慰地说:“是啊,你们真是赶上好时代了!在单位一定要好好听领导的话,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永远跟党走,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推荐
□记者董卿通讯员范永捷报道本报烟台讯近年来,烟台市福山区委巡察机构年轻干部培养推行“五策略”,做好“传帮带”,推动...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