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手电筒的故事 往事如昨
李呈祥
我始终认为,我喜欢读书,能博士毕业并有些成绩,与家里的那只手电筒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那是一只电镀的月白色手电筒,从我记事起,这个被家里大人叫做“电棒子”的东西,就已经先于我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了。小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玩具,于是手电筒就成了我的玩伴,我常拿出去在手中摆弄,用嘴巴撕咬,至今手电筒后边的把儿还留有我的两个小牙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还没有街灯,到了晚上,村子漆黑一片。每年过春节,当新年钟声敲响,村子里的鞭炮声连成一片时,男人们便带着孩子,打起手电筒,挨家挨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我尾随在爸爸后面,盯着前面飘忽不定的光亮,在高低不平的街巷行走。
大概是使用年岁久了,这只手电的电镀表面,有的地方已经失去了光泽,特别电门那个地方,由于经常接触,早露出黄铜本来的颜色。有次,我问爸爸手电为什么会亮?爸爸似乎也不太明白,只是说:“有电池。”我又问:“什么是电池?”急着上山干活的父亲,摸着我的头说:“电池就是电池,我也说不清楚。等你长大了,学到知识以后,你就会明白的。”爸爸的话我记住了,从此,一颗探索未知世界奥妙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后来,我上学了,这个手电筒成了我须臾不离的伙伴。夜晚的乡间,大地被无边的黑夜吞噬,整个村庄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为了对付黑暗,妈妈做了一个布袋子,把手电装进去,只要上学或外出,都要让我斜挎在肩上。其实不光是我,那时我们村的孩子,几乎都在镇子里上课,人人都带一个手电筒。
不过我倒是没走几次夜路,仅有的几次,大抵与我们下学贪玩有关,特别我们男孩子,喜欢踢足球、打篮球,有时候镇上免费放露天电影,偶而拉夜回来。不过我们人多,又人手一只手电筒,倒没觉得有什么害怕的。也有时是回到村子,写完作业,几个孩子相约去田野疯跑,捉蚂蚱,捉知了猴。我家住在村子最南边,门前是一片山林,每每夏夜,我们几个同学做伴去捉知了猴,手电往树上一照,有时一下竟能捉三四只知了猴,不大一会儿,布袋便满了,然后打道回府,我们循着手电游移的光线,鱼贯走在林间小道和田梗上。在黑夜里,庄稼及花木的清香,还有脚步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发出的急促的沙沙声,到现在还是我心里的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还有一次是夏末。由于前几天下雨,晚上特别闷热,我正上小学三年级,我们几个胆大的男同学,晚饭后相约去村后山一个山洞乘凉。我们进了洞,起初还好,但越往里边走越窄,而且路上还有不少大石头,有的地方明显塌陷了,洞顶上不少地方往下滴水珠儿,低洼的地方散落着一些水坑,里边着实阴森。正当我们支着手电,小心翼翼向前行走时,突然有个小动物从我们腿下滑出,迅速向洞外蹿去。人群中不知谁惊叫了一声,我也似乎看到了,刚才被凉气煞回去的汗水,霎时又冒了出来。这一慌不打紧,脚下被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猛地扑倒在地上的泥水里,脚别在一块大石头底下,疼得动弹不得,头也摔破了,血顺着额头往下直淌。我吓坏了,大哭起来,有同学慌张回村报信,父母闻讯火速赶来,还多亏带着那支手电筒,照着父母,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野地里,轮流抱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镇上卫生院狂奔。赶到及时,头上的伤口包扎起来,血也止住了,而脚只是崴了,虽肿得老高,却并没有伤到筋骨,这次能逃过一劫,应该说手电筒功不可没。
在镇里我读到初中毕业,考上烟台市区的一所重点高中,开始了住校生活,我仍然带着心爱的手电筒。至今我还记得,在高三那寒冷的集体宿舍里,直到熄灯后,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熄灯以后,宿舍是不允许再开灯的,那样会影响别人休息。可夜深人静中,有时头脑中又突然冒出某个没弄明白的问题,我会立刻支起手电筒,凭着手电微弱的光亮,趴在被窝里反复琢磨、演算,直到明白为止。1996年高考,我入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这样,手电筒陪我度过小学、中学,如今又圆了我的大学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大学毕业后,我考上北大某硕士专业,又在未名湖畔取得博士学位,后来我被某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选聘,作为中资金融机构负责人,先在美国,后回到香港工作。而那只珍藏的手电筒,在我心中永不会褪色和熄灭,将会继续陪伴和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新闻推荐
物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切身利益。近日,烟台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准下发了《烟台市红心物业建设规范》(下称:物业规范),并将...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