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小意深 当热爱遇到责任 寻访玩家
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实习记者张一凡摄影报道
可长可短,雅俗共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咱烟台市芝罘区也有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众人巧言对答,妙语连珠、欢声笑语……他们是芝罘区楹联家协会的一群人,他们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楹联文化为己任,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为港城楹联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一面是热爱,一面是责任,这是他们行走的动力,也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求真务实,小女子肩负起大责任
谈起芝罘区楹联家协会,就不得不提协会主席蔡红柳。
说起来所有的缘分大都先是阴差阳错,后是情意绵绵。二十多岁的蔡红柳尚在大学求学时,便同朋友一起探讨学习过楹联艺术,只是那时楹联于她不过是诸多爱好中的一个,“我那时候纯粹是玩,对联是爱好之一,但只讲对偶,不懂平仄。”
2011年,一次活动彻底改变了蔡红柳的楹联之路。当时的她带领学生拜访时任烟台市楹联家协会主席的贺宗仪老师及秘书长王成仁老师,在毓璜顶公园,两位正在尽心尽力向在场众人讲解楹联的魅力,“当时两位老师讲解得妙趣横生,还赠予我们很多书籍,后来又让老师领着我们在公园中欣赏并讲解古联,这种精神一下深深感染了我。”回家之后,蔡红柳对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兴致勃勃地自学了起来,“没真正接触楹联之前,总觉得楹联很难,但真正接触下来,我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便大概摸透了其中规律。我并不是十分聪明的人,专心一些即可如此,可见所谓楹联门槛很高不过是误会,楹联完全可以普及开来。”
抱着更深一步学习的想法,2012年,蔡红柳又不断向贺宗仪、位仁田等老师请教,“贺老师、位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先是学再是写,蔡红柳的楹联创作有了很大的进步,除去爱好者的身份,蔡红柳也成为了楹联文化忠实的传承者。
2015年9月,在芝罘区文联的大力倡导、支持下,在时任烟台市联协秘书长姜洪秀老师的努力下,芝罘区楹联家协会成立,蔡红柳当选为第一届主席。刚开始的几年,工作杂事多、压力大,蔡红柳个人创作也遇到了瓶颈,但是楹联的美妙支撑她走了下去。通过向著名楹联家康永恒老师学习,她一方面提高素质,一方面平静心情,同时她也意识到工作不能停留在创作上,宣传同样是工作之重。2016年3月,协会在《烟台晚报》“今日芝罘”文艺版创办了“联韵沁芳”专栏,面向芝罘区及烟台各区普及楹联艺术,带动大众创作热情。2017年开始,先后为社区居民、老干部、中小学生等举办楹联知识讲座10余场。2018年,与协会秘书长孙慧铭等发起“联韵沁芳网络公益课堂”、“联话烟台”等活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伴随着公众活动的不断进行,协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少楹联爱好者受感召而来,组成了一个温馨宁静、其乐融融的小团体。这之后芝罘区楹联协会也做了不少古联的收集整理工作,查阅资料、四处寻访,同时与烟台图书馆合作,在古籍保护中心刘树伟老师的热情帮助下,协会至今已收集了240多副古联,写出了49篇共16万字的鉴赏文章,贡献不可小觑。“楹联艺术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形式,可以提升素养、净化心灵,这样的艺术是应该被传承的。现在街头巷尾店铺门前的对联许多是错的,在中学语文试题中,很多学者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这让蔡红柳很忧虑,下决心要改变这样的状况,“苏州园林的对联随便拿出一副,就足够我们好好钻研一番,这固然有地域文化因素在,但反观我们的景区,楹联稀缺的现状也是客观真实的,古代楹联被损毁得较多。本着让烟台文化景区更好地发展的想法,我们也需要把楹联做下去。”
携手共进,“麻雀庙”里都是真心人
芝罘区楹联家协会创会时间并不长,但协会中的几大支柱可不含糊,秘书长孙慧铭曾戏称:“我们协会虽然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岗位都有支撑,包括学术、教育、书法、后勤、活动筹备等等。”实际上,这个“麻雀庙”中都是真心人。
协会会员大都是通过协会真正接触了楹联艺术,作为楹联道路开端结伴而行的好友,协会对他们具有着更多的意义。大家之前基本都是文学爱好者,有的热爱诗词,有的写小说,少数也接触过楹联艺术,芝罘区楹联家协会成立后,通过讲座和培训班的形式,大家正式学习了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张惠敏和楹联结缘,偶然中也有必然:“大概1985年的时候,我坐车回家,车到终点站了,我们才发现车上不知道谁落下了三本书,找不到失主,大家看是有关楹联的,我又经常和文学打交道,便把书给了我,也算是个巧合,暗中牵引着我和楹联的缘分。”
庞克纯在参加培训班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楹联艺术,“我比较喜欢诗词,培训时了解了楹联艺术,便有了兴趣,后来协会开展了许多活动,质量好,影响也大,我一路参与下来,兴趣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已经成为庞克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从有了这个爱好,出去玩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寻找名联,也不单单是游山玩水了。”楹联让庞克纯的旅游增加了厚度。“楹联可以精炼地说透一个场地的迷人之处,我现在去景区一定先看楹联。早些时候去周村、聊城旅游,各处的楹联我来回看了五六遍,还有一次去药王山,大门迎面两边就是楹联,最惊喜的是进了门回头一看又有一联,非常喜悦。”接触了楹联之后,庞克纯更有幸福感了,“我现在出门走路坐公交都在想着楹联,可谓是活出了个联艺人生。”
交流创作,楹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为了更好地交流,楹联协会的会员们也有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创作的习惯,创作后相互修改,有得意之作便赠给友人,这之间又有不少故事。张惠敏很有感触:“协会里擅长书法的几位老师经常帮我写楹联送给大家,写过的婚联、寿联有几十副。有一次我给一对新人送了一副贺联,婚礼上,新娘抱着这副联从头到尾都不肯放手。看到新人收到楹联的感激和喜爱,我有了更多的动力。”
于进勇也有相似的经历:“当初我也有个写书法的朋友让我帮忙写个嵌名联,琢磨了很久,写了出来,我给他解释其中的含义,朋友很满意,也通过交流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情。”
进入楹联这片天地之后,大家的生活都有了不小的改变,心态也有所变化,“传统文化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触动,继承发扬传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同时在学习楹联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受益。”于进勇谈到自己这些年的收获时,很开心自己浮躁的心能够通过楹联静下来。“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在人生中最有压力的阶段培养了这样一个爱好,让我的压力得到缓解,学会了坚持。”纵然学习和进步的路上坎坷,一路上有人陪伴便也不在乎疲累。一路上他们纾解了心情,广博了文采,沉淀了内心,正如张惠敏说的:“这一路跌跌撞撞,但深一脚浅一脚全是缘分。”
说起缘分,不能不提到芝罘区楹联家协会的其他几位骨干,李绪杰、朱本喜、曲永辉、邹连波、蔡进也都是协会的中坚力量,都在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坚守着这一方净土。李绪杰、朱本喜在创作上下功夫,其作品多次发表并获奖;曲永辉是中学教师,一直默默无闻地对学生进行楹联教育,她的学生在中学生楹联比赛中多次获奖;邹连波则辅助孙慧铭、蔡红柳,为“联韵沁芳”专栏做了大量工作;蔡进是所城艺文书院院长,为协会提供了一个古朴幽雅的创作活动环境,这位大有古侠之风的艺术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欢迎回家。”
学习楹联后,我的题目有诗意了
生活中他们眼里心里都是楹联,工作上他们为了宣扬保护传统文化也毫不含糊。
为了让协会发展起来,协会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尽己所能配合协会工作。庞克纯写得一手好书法,便常常无偿为大家书写作品,摄影师刁绍浩也是协会摄影的扛鼎角色,主席蔡红柳、秘书长孙慧铭更是尽心尽力。2017年《联韵沁芳———烟台芝罘名胜楹联选析》的出版工作红红火火操办起来,为了拍摄更好的照片,协会成员纷纷加入,“年逾八旬的曲延璋老先生为了帮我们完成翠苑湖对联的拍摄,冒着酷暑,一次次为我们领路,这让我们很感动,也在此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蔡红柳主席说。而其中故事最多的还要数摄影师刁绍浩老师。
刁绍浩与楹联结缘,也是缘于为楹联讲座拍照,“听到了老师的讲解,对楹联产生了兴趣。”随着不断学习,他发现楹联爱好对他的摄影工作也很有帮助:“之前给摄影作品起题目都简单得很,总是朝阳啊、落霞啊,学习楹联后,我的题目有诗意了、有厚度了。”加入协会后,刁绍浩对楹联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联韵沁芳———烟台芝罘名胜楹联选析》出版准备阶段,他有两三个月的周末全部花在为这本书拍照上。为了配合楹联内容拍到惹浪亭风浪乍起的样子,他苦守了一天,“当时专注于拍照倒不觉得,回家才发现,我们几个蹲在树丛旁被蚊子咬了一片一片的红包。”还有一次想拍到玉皇庙中五个门前的楹联,但开闭门时间有规定,蔡主席、刁绍浩多次联系终于得到相关领导的同意,在关门后进入,拍到了完整的照片。“翻翻书上的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为了拍到开发区鼎丰生态园的无题对联,大家一起上阵,冒着大雨开了30多公里的车,当时只带了一把伞,只能给照相设备用。”刁绍浩扛着沉重的设备走在雨中,蔡主席便为相机打伞,“大家都只想着为设备打伞,拍上好照片,没人记得为自己打伞,被雨淋也都很开心,因为做了有意义的事情。”每当回忆实地拍照的故事,刁绍浩总是感慨良多,“每个人都很拼,都不觉得辛苦。有一次去鲁东大学杏坛拍照,目的地在山上,大家背着包裹顶着烈日上山,为了赶进度一步也不敢停。当时主席走在前面,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她都挥汗如雨地上了,谁还能抱怨呢。我一边为大家的精神感动,一边为主席拍了一张背影照,这也是我相机里唯一一张带人像的相片。还有协会副主席朱本喜被戏称为‘联协小伙’,这小伙十分努力,为了拍照,曾创下过一天跑遍烟台东西南北边界的纪录,并乐此不疲。”
坚守责任楹联工作要快些,再快些
文化是一种感召,它会给人无穷的力量。秘书长孙慧铭回忆起协会创立以来所受到的激励:“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多读、多学、多练,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学习经验。当然,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在兴趣之外,促使我学习楹联的还有来自于邵子勤、冷濯江、韩名和、曲延璋、朱扶昌、苏裕生、刘文涛、邵爱敏等等前辈的感动,他们都已年近八旬,依然在学习和坚守,并给予了协会很多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朱扶昌先生,他身患疾病,两只手握笔才能写字,一分钟只能写几个字,但两周一期的专栏征稿他一期都没落下过。楹联对这些老先生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也影响带动了整个协会。”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文化爱好者对文化的宣传是责任也是义务,基于这种想法,芝罘区楹联家协会的会员们坚持了下来。“文化传承刻不容缓,曾经我到竹林寺去寻找古联,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我问是否知道这附近哪里有古联之类的旧迹,他说你怎么现在才来,再早十年大部分还有,现在很多都当木头卖了。”说到这,蔡主席不禁哽咽了,“老人的话让我特别震撼,也激励了我,古联的收集工作一定要加快,快些,再快些。”
可喜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被张盈科、于意、王文豪等一批芝罘联协年轻的会员们继承,相信这个具有“少年精神”的团队,必将会通过楹联,为宣传芝罘乃至烟台的区域文化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记者杜文景报道本报烟台10月24日讯今天下午,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烟台举办...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