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霖二婶 怀故人
张贻谋
我老家在蓬莱城里武霖社区(太平街徐家弄)。二婶家在我家东边,一墙之隔。按街坊辈分我叫她二婶。二婶叫张瑞卿,这是在生产队干活记工分时起的名字。一般人都不知道,平时都管她叫王家大娘。
二婶个子不高,体型瘦小,饱经风霜的脸,刻满深深的皱纹,两眼下陷,但炯炯有神。裹着一双小脚,常年穿一件大襟的布褂子,破旧但很干净。二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我常常想起她。1959年,我在烟台三中读书。假期回老家,正赶上农村吃食堂,生产队一百多人在一个食堂吃饭,每家每户不准存一粒粮食,不准烟囱冒烟。我是傍晚到的家,母亲领我去食堂打饭。那天食堂吃炸面鱼,这可是上等的好饭。母亲找到食堂负责人,负责人说:“事先没安排,一人一份,不好办。”母亲一听犯难了,却也不好多说。这时,在食堂干活的二婶听到了,忙说:“大嫂,不要紧,把我这份拿回去给孩子就行了。”这样,我们就把二婶的那份打回家了。我有些不安,问母亲:“二婶怎么办?”母亲说:“‘大旱三年,饿不死厨师’,她在食堂吃点就行了。”后来才知道,二婶那天忙活完后,没有吃饭就回家了,她自己饿着肚子,把面鱼省给了我。这一饭之恩,让我铭记心间。后来,母亲搬了家,住得离她远了,但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看望二婶。
二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青岛工作,二儿子与二婶同住一个院。二叔去世后,二婶一直独立生活,不给儿女添麻烦。80岁时,自己上山拾草,背不动了,就绑起来往家拖。市场上的甘蔗皮、甘蔗渣,她去扫起来,晒干了烧火,积少成多,院子里堆了一大堆。逢年过节,二婶都按当地风俗蒸饽饽、包包子、包饺子……从不走样。二婶93岁那年腊月,我去看望她,只见大枣饽饽、莲子、包子等,她足足做了大半缸。尽管做得不像样子,但二婶还是很得意的。
二婶信奉自食其力,自己挣钱自己花。1978年改革开放后,提倡搞活个体经济。二婶是当地第一个响应的人,做起了小买卖,卖瓜子、酸枣等,那年她已经75岁了。当时有记者采访她:“大娘,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干这小生意?”二婶说:“我老太太赶上好时候,上级让干,为什么不干?干点,手头就宽绰。”这一干就是18年。二婶去批发生瓜子,儿子帮她拉回家,她自己在大锅里炒,一边烧草、拉风匣,一边翻炒,很不容易。那些年,不管严寒酷暑,在蓬莱画河桥的桥头上,总能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1995年我回家,在桥头上看到二婶,那年她93岁了,我看她称秤、算账都不如以前了,就劝她不要干了,该歇歇了。二婶说:“不用管,干到哪儿算哪儿吧。”后来又陆续干了一年多。
二婶一生没脱离劳动,身体一向很好,医院、药店似乎与她无缘。1997年5月26日,二婶在自家院子里与重外孙女戏耍时,突感不适,蹲在地上。儿子发现后,忙把她抱回家,此时她已陷入了昏迷,4个小时之后,就去世了,享年95岁。
老人去世时,离端午节还有14天,看到老人准备的包粽子的米和粽叶,来人无不唏嘘感叹。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唐克通讯员烟交宣)25日下午,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召开“学校周边停车管理规定”新闻通气会。从4月1日开始,...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