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走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YMG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原来我一直以为葡萄酒是用脚踩出来的,参观了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听了讲解员姐姐的介绍,才知道葡萄酒是用机器生产的。”“张裕的创始人是张弼士,他曾经留洋海外。”1月27日下午,百名烟台晚报小记者带着“作业题”走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在享受快乐假期的同时,学习到了很多平时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拥有亚洲最古老的酒窖
走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综合大厅,最先看到的是三面浮雕。浮雕介绍了一百多年来影响张裕发展的十个重要人物和二十件大事,历史厅有珍贵的老照片、古老的制酒工具、泥人演示的早期酿酒场景等文物史料。
走进张裕百年地下大酒窖,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斑驳的石板台阶见证了张裕的酿酒历程。张裕地下大酒窖是亚洲最古老的酒窖,建于1894年,历经三次改建,1905年正式建成至今。酒窖深入地下7米,低于海平面1米多,距海岸线不足百米,酒窖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湿度为75度,为葡萄酒的陈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酒窖曾经建过三次,由于距海不足百米,土层为沙质,第一次建造因渗水而坍塌;第二次采用钢铁结构,由于地下潮湿使钢铁部件锈蚀,加上连降暴雨,洪水灌入,终于不保;第三次,采用中西合璧的颁发,顶部用中国传统烧制的大青砖发碹,墙壁用大青石砌成,用舶来品———洋灰抹墙缝、墙面,使窖体异常兼顾,窖体内外还设计了巧妙的隐蔽排水系统,确保不渗不漏,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窖内八个拱洞交错,犹如迷宫。位于1号洞中的亚洲“桶王”更是一道胜景,三只大木桶身披红带,“盛装”迎接来客。据讲解员介绍,这三个“桶王”有百年历史,内装15000升葡萄酒,如果从20岁的时候开始每天喝一斤,需要82年才能喝完。“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了‘品重醴泉’,以资鼓励。”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品重醴泉’之‘醴泉’出自《礼记》中的‘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品重’则具有双重含义:既赞许了张裕葡萄酒的品质,也褒奖了张裕创始人张弼士先生的品格———当孙中山与黄兴、胡汉民等革命同仁在马来西亚槟城筹划广州起义时,身为‘南洋首富’的爱国华侨张弼士慷慨解囊,通过胡汉民捐款30万两白银,并支持其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孩子们认真听着,他们由此了解到,张弼士是张裕的创始人,也了解到各种酒的分类和区别,了解了酿酒的过程以及烟台名牌张裕的历史。
把“重大发现”分享给爸爸妈妈
在会议室,小记者们齐聚一堂,抢答问题。“张裕的创始人叫什么名字?”呼啦一下,小记者们齐刷刷举起了小手。可能是太紧张了,举手最积极的小记者来到台上,却忘记了创始人的名字,其他小朋友在台下着急地提示着,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这道题目过关了。
东华小学二年级一班孙瑜晨是第一次参加小记者活动,收获满满。“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葡萄酒是用脚踩出来的,我一直以为葡萄酒都是这样做的,听了讲解员姐姐的介绍,才知道葡萄酒早就不用脚踩了,都是机器酿造的。”在博物馆看到了酿酒全过程的孙瑜晨打算回家把这一“重大发现”分享给爸爸、妈妈。通伸小学二年级二班陈嘉莹、金城小学二年级八班王艺童也都很兴奋地表示,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快,参观活动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有的小记者拉着爸爸、妈妈又进了博物馆,充当起小导游,一板一眼地给爸爸、妈妈解说起来,活学活用。“自从孩子加入晚报小记者队伍,整个人都变了,以前特别羞涩、内向,话很少,现在愿意和我们唠叨小记者活动中他看到的学到的,也愿意和我们讲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开朗了很多。”一位小记者家长由衷感叹,孩子成为一名小记者后收获到的成长。
“我们很喜欢孩子参加这样的游学活动,周末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他们学不进去,孩子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自己感兴趣,不知不觉就学到了东西,而且还能锻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观察思索的能力,特别有意义。”活动结束后,家长们围着记者,纷纷表示希望烟台晚报能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促进孩子的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孔令进)1月21日下午,牟平区30余名中小学生代表和部分家长组成参观团,在该区阳光爱心服务队志愿者的带领下,前...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