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杭柞引进

烟台日报 2018-12-24 09:27 大字

□石敏柞蚕虽以生于柞树食柞叶而得名,要人工大规模放养则并非易事。除刮风下雨须精心防护外,鸟、鼠、蚂蚁、蛇等都是蚕宝天敌,来不得半点马虎。没想到这些柞蚕上树之后,在青枝绿叶间浅尝辄止,宁愿饿瘪肚皮也懒得食用,体质差,杂病也多,各地蚕农不愿使用。眼瞅着用白银与汗水换来的柞树林派不上用场,烟台蚕校迅即组织科研人员千方百计改进蚕种培育技术,却年复一年仍不见起色。无奈试验周期太长,又遭遇社会动荡不安,转眼七八年过去了,痛失这段宝贵时光。烟台老市区东山脚下,耸立着一座具有法国早期古典风格的小洋楼,1922年华洋丝业联合会在此创办了山东最早的蚕丝学校———烟台蚕丝专科学校。几代学子,数度春秋。在培育优质蚕种的探索之路,曾有一段嵌有时代烙印的悲凉插曲。

为什么在这里办蚕丝学校?这与胶东人开发利用柞蚕丝历史悠久有关。公元前40年,在牟平一带山林中发现野生柞蚕结茧,人们采集制成丝棉御寒。人工正式放养柞蚕则始于明朝中叶,后时断时续,至清康熙年间再度兴盛。烟台开埠以后,外商发现这里养蚕、缫丝和织绸业兴旺发达,决意利用这一物产资源获取厚利。1872年,德商在烟台设缫丝局。8年后,李鸿章又在此建立华丰机器缫丝厂,这是山东境内国人兴办的第一家机器缫丝企业。与此同时,各家丝行纷纷扩大业务,把原本土生土长的民间副业哄抬得轰轰烈烈风光无限。清末民初,烟台沿海百余里内很多城镇都以缫丝为主业,一些大型缫房往往安车数百架,当地无业贫民及家庭妇女则去缫房领茧回家缫丝,仅烟台市面就有丝行40多家,有工人数万名之多。迅速膨胀的加工能力,使山东所产二三十万担柞茧难以满足需求,厂家纷纷向辽宁扩展货源。早在烟台开埠之前,辽宁境内已将从山东引进的柞蚕业发展起来。尤其安东一带,柏栎山林广阔,具有放养柞蚕的良好条件,历来盛产野蚕茧。所以,在烟台海口一向少见的东北柞蚕茧,很快成为大宗进口货物。据海关统计,从安东海运来烟台缫丝的柞蚕茧每年达20多万担。

正当胶东柞蚕丝绸业轰轰烈烈如日中天之时,烟台东海关英籍税务司苏古敦却心生疑虑,他从产业繁荣中发现了原料来源的潜在危机。有人要问,中国人的产业与他何干?

此事还得从华洋丝业联合会说起。所谓联合,只是招牌,在这个创办烟台蚕丝专科学校的机构内,华商力量微乎其微,洋商方面数英商敦和、仁德两家实力最为雄厚,华商很难与其竞争。烟台是东海关所在地,在关税失去自主时期,税务司一职又是英国人担任,英商自然从中获益。通过东海关税务司的支持,他们从茧绸出口附加税项下拨出建设蚕丝学校和维持其日常开支的费用。由此可见,烟台丝绸业兴旺发达,洋行利润及海关税收则水涨船高;如若产业衰落,则双双受损,所以苏古敦不得不为烟台大宗出口产品的命运瞻前顾后。

苏古敦从进出口贸易中发现,烟台缫织这么多柞绸,大部分原料来自东北。东北系日本人势力范围,一有风吹草动,便难保正常生产。从长计议,要维持烟台柞茧丝绸出口优势,必须大力发展胶东当地柞蚕茧生产。而燃眉之急是尽快扩大柞树面积,研究改进养蚕技术。他的这个想法得到烟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支持,同业各家便联手在烟台开办了山东第一所蚕丝学校,以此巩固和扩大产业发展优势。应该承认,苏古敦利用教育、科研手段,调整胶东丝绸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设想,颇具战略眼光。假若成功,烟台柞丝绸业将彻底改变来料加工的局面,可惜烟台蚕丝专科学校建成之后关键的七八年间,引进柞树试验,阴差阳错地步入了绝路。

问题首先出在囿于习惯思维。国人皆知江南丝绸业发展历史悠久,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道出当时杭州丝绸业水准之高。从明代开始,专供皇宫消费的各项丝织品均由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生产供应,清代沿续此制。由此可见江南丝绸质地高雅非同一般,追根溯源其放蚕用柞当属龙根凤种,所以烟台蚕丝专科学校在选择柞树来源时,许多人将眼光投向杭州。真可谓名门出贵子,那些山夼野生的杭州橡子,因下游产品进入皇家庭堂而身价倍增。

就这样,一连几年,烟台蚕校每年花费一万多两白银去杭州买橡子,千里迢迢运回胶东后,再由设在文登、牟平、栖霞、海阳等地的蚕业试验场分发给当地农民。为鼓励民间垦荒植柞,每担橡子只收五角麻袋钱。几年后,柞树枝叶繁茂,人们满怀希望地开始放养幼蚕,在山野间搭建窝棚昼夜守候伺理。柞蚕虽以生于柞树食柞叶而得名,要人工大规模放养则并非易事。除刮风下雨须精心防护外,鸟、鼠、蚂蚁、蛇等都是蚕宝天敌,来不得半点马虎。没想到这些柞蚕上树之后,在青枝绿叶间浅尝辄止,宁愿饿瘪肚皮也懒得食用,体质差,杂病也多,各地蚕农不愿使用。眼瞅着用白银与汗水换来的柞树林派不上用场,烟台蚕校迅即组织科研人员千方百计改进蚕种培育技术,却年复一年仍不见起色。无奈试验周期太长,又遭遇社会动荡不安,转眼七八年过去了,痛失这段宝贵时光。尽管科技人员付出艰辛劳动,但仍然难改胶东蚕不食杭州柞的凄凉景况,只能眼瞅着买橡子的十几万两白银打水漂儿。那看来合理实则难行的大规模科学实验,换来的只是迷茫与困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完全控制了东北,并在当地购茧缫丝。烟台丝绸业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输往烟台的原料茧彻底断绝,丝绸产业成了无本之木,工厂纷纷倒闭,日本蚕丝、人造丝及海外织品充斥市场。这种釜底抽薪的严酷局面,逼迫烟台业内人士纷纷另谋生路。

烟台蚕校引种杭州柞这项大规模科学实验有始无终,探索者呕心沥血的创新努力也付之东流。

(本文原刊于烟台市政协编纂出版的《烟台文史》)

新闻推荐

“为民意识”凝聚磅礴力量

本报评论员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回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执政为民的信念,为民服务的价值,始终贯穿于...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