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角膜与遗体,让爱延续 张凯做了一辈子好人,临终的心愿还是帮助他人
身盖党旗、躺在鲜花丛中的他安详而平静,数百名生前好友、同事和各方群众眼含热泪为他送行。随着遗体被运往滨州医学院,他成功实现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遗愿。发生在今年8月15日的一幕,让这位“主人公”获得永生。他是张凯,原牟平区科协主席、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他用那双充满爱心的眼睛继续关心着这个世界,用他的遗体来助推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在奉献中“永生”“我想捐献遗体器官。”今年6月6日,张凯来到牟平区红十字会,在会议室火红的党旗下,张凯和妻子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于2011年4月不幸患上癌症。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7年之后,病情加重的张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意志消沉,开始冷静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自己的遗体器官还能发挥作用,我就捐出去,烧掉就浪费了。”性格豁达、意志刚强的张凯早就有捐献自己遗体器官的想法,“只要能用的都捐,不管是遗体、器官还是眼角膜,让我为需要的人做最后的贡献吧!”
家人一开始并不同意张凯捐献遗体,劝说他只捐眼角膜。“当生命走到尽头,我还能为社会做点啥?与其化为灰,不如再做点贡献。普通老百姓都能捐遗体,领导干部更要带好头。”张凯坚决地说,他执着地坚守自己的承诺。望着日渐消瘦的张凯,家里人含着泪接受了他的选择。
8月15日,张凯同志的遗愿终得实现,牟平区红十字会、科技局为他专门举行了悼念仪式。捧着一颗热心来“他就像我们的大哥一样,平易近人,对我们关怀备至,工作更是兢兢业业,没想到他走得这么急,我们都很想念他。”张凯逝世后,他生前共事过的同事都深感悲痛和惋惜。
张凯生前常说:“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每一样事情干好,不让群众戳脊梁骨,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在哪个单位,他都尽职尽责、想事干事,带头加班加点,带头冲在一线,带头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从2007年12月到区科协任职后,为做好数字科普扶贫工程项目,张凯积极跑镇街、跑村庄、跑农户,积极向上级部门跑资金跑项目,先后在全区建设了80多个科普终端站点,打造优质果品示范基地、食用菌养殖等科普示范基地20多个,相关基地和技术能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带头人等国家级荣誉3个,省级荣誉21个。而他自己,却从不看重荣誉,每当有这种机会,都主动让给了单位的年轻人。
8月5日,前去探望张凯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送上1000元慰问金。此时的张凯说话已经非常困难了,面对病魔他依然刚毅平静。他嘱咐妻子在他身后,将这1000元钱作为他的最后一笔党费上交党组织,为党做最后一点贡献。怀揣爱与责任在同事和朋友眼中,张凯性格爽朗、古道热肠,有着极好的口碑。他对朋友如此,对素昧平生的人也是如此。同事病重,他主动掏腰包资助,并发动周围的人为他捐款;每年的爱心捐助他都带头响应,即使病重期间也不例外;谁有困难,只要找到张凯,他都会毫不犹豫一帮到底。他热心公益,先后6次无偿献血,资助过5名贫困学生,就是在爬山途中,看到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他也会顺手捡起来,带到山下扔到垃圾箱中。
张凯做的好事很多,却甘于默默付出,从不主动宣扬。2009年的一个星期天,张凯载着爱人、儿子回观水镇老家,途中发现一辆车翻在路边。看到情况危急,张凯立即展开救援工作,他用铁棍撬开车门,拖出车内3名伤员,并用自己的车立即将伤者送到医院,使伤员顺利得救,而张凯却未留姓名、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医院,去接在原地等候的妻子、儿子,并清洗车垫上的血迹、污物。伤员家属记住了张凯的车号,根据车号才找到了救命恩人。“人总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他们一把,虽然自己付出了一些,但也能收获快乐和幸福。”张凯生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坚强刚毅的人,内心总有着浓浓的“侠骨柔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以爱心铺路,默默做了一辈子好人。YMG记者慕溯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19日下午,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敏在东山宾馆会见了韩国群山市议会议长金京九一行。王晓敏对代表团的来访表...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