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的城市 从滨海小城到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烟台正奋力迈向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烟台日报 2018-12-21 09:28 大字

本报记者慕溯前不久,“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城市形象宣传活动走进深圳。一则城市形象宣传片令人印象深刻:风景秀美,波澜壮阔,人文丰富,国际视野,彰显了国际滨海城市的品质内涵和魅力,一座“宜业宜居宜游之城”全方位得以展现。

与改革同行。回望改革开放40年,烟台城市空间规模迅速膨胀,从局限于芝罘区一区逐渐扩展为各功能定位不同的多个行政区划。在“一带一路”“蓝、黄经济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重大历史机遇的背景下,“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五区融合”“东部海洋经济新区”“西部新港城”等发展战略,让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山海仙境”的城市特质在时间隧道中进一步凸显。

放大的城市,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着力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做美环境”的指导思路下,融载起整个城市的体量。在烟台的空间统筹发展“版图”中,不论是核心城区的调整,还是县域空间的拓展;无论是道路的延伸,还是对外“织网”的密集,每一步“拓展”,都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步伐中。不断“长大”的核心城区烟台的磅礴兴起,从一座仅有一个区的滨海“小城”开始。

改革开放40年来,烟台先后于1978年-1984年、1985年-1992年、1993年-2010年、2011年完成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20万人,增加到现在237.8万人,增加了11倍。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30平方公里,到现在烟台城市建设、产业规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心城区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主持编制过烟台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高级工程师朱智,在谈及烟台城市格局变化时曾表示:“烟台早期只有三条公路、一个港口,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无污水处理系统,西南河几条明河成了排水的河道,路一般仅有几米宽,八成以上地方都是平房。那时的烟台是无序发展自然形成的城市格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后,全国城市和乡镇驻地起步编制建设规划,着手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当时烟台共有城市干道“三纵四横”,总长92.5公里。这一期间,首先对市区部分低洼破旧房屋区进行改造,并对部分卡脖、堵头路段进行整修,新建改造了5条道路,总长达到170.48公里,其中包括北马路、南大街、解放路等。

1983年,福山县成为烟台的一个区。彼时,烟台市区建成区面积仅3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7.8 万人,人均居住面积5.4平方米。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城市新区开拓较少,(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我区扎实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程 实现区级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全覆盖

本报讯(YMG记者郭超)莱山区扎实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程,不断精简审批环节、持续压缩审批时限、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企...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