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三味 乃入隽永之境

烟台晚报 2018-11-25 09:25 大字

张绍文

柳新华先生是我敬佩的老领导,也是我遇到的难得的良师益友。最近读了柳新华先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燕台散记》,颇多感慨,不仅感佩老领导创造力的旺盛,同时也为书中的内容深深折服。以我浅薄之见,我觉得这本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简言之,就是“三味”:一是浓浓的情味。文学艺术所要表达的核心之一是人的情感,而对情感表达的功力,往往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我们在柳新华先生的散文中,不仅看到了亲情、友情、乡情、同学情、同事情等情感的各种表现形式,而且我们在柳新华先生的娓娓叙述中,感受到了情感的浓郁、珍贵,被其深深打动,这主要得益于柳新华先生对生活细节的充分挖掘和提炼。一个好的细节,往往就决定了一篇好的文章,而这样的细节在柳新华先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例如作者在《远逝的父爱》中说到父亲到大学看望自己,“父亲用自行车将我带到市里,一起到当时烟台最大的浴池———大华浴池洗了一个澡,然后到附近一家饭店吃午饭,那天他一反节省的习惯,破例多要了几个菜……饭后他便骑车赶回40公里外的老家,那时他已经年近60岁了……”,这段文字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认同了“尽在不言中”的父爱,就像作者说的:“望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心中由不得一阵酸楚”。对父亲的情感就在这样的叙述中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二是浓浓的学者味。与一般的写作者不同,柳新华先生除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而学者所特有的文化知识的广博和长于研究的特点,为柳新华先生的散文增添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含量,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多的收获,有些文章被称之为文化散文是当之无愧的。像《美食在福山》、《漫话烟台与燕台》等等都是这样的篇什。作者作为烟台人,对烟台的历史文化有着骨子里的喜爱,所做研究甚多,就像《漫话烟台与燕台》里对烟台与燕台的考证,所论之事,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令人信服,作者把自己的笔名取名为燕台石,也进一步印证了作者对家乡的深爱。尤其是想了解烟台历史文化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后都会大获裨益,在增进知识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座海滨城市的热爱。

三是浓浓的思辨味。我们看到,在柳新华先生的人生履历中,官员和学者的身份占据了人生的主要经历,而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需要倚恃良好的思考能力,官员需要分析形势作出决断,学者需要苦心钻研提出新的见解,在这样的双重训练中,柳新华先生的思辨能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在他的散文中每每能够看到思辨的闪光以及给读者带来的思想的启迪,使散文的内涵得到了凝炼和升华。像作者在《走过莱山》中写道:“虽然我并不想将莱山的山水与其他地方的山水作比较,但在我的想象中,其他地方的山水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大概也有一些异样吧———这似乎不合逻辑,但我坚持这样认为,就像西方的油画比之于中国画,写实有余而意境不足一样,它绝比不了中国画的韵味和隽永。也许,意境的深浅或有无,文化的传承与蕴含,生态的保护和开发,便是我参观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莱山山水与异地山水之区别,产生的对莱山人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打造成今日的山水都市之巨变的敬佩吧。”这样的思辨,已经超出了单纯地对一个地方的描摹和叙写,而把读者的思考引向了更宽更广的层次,引向了那些更重要的命题,这就是思辨的力量,也是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最重要之处。

新闻推荐

大葱储存“不怕冻,就怕动”

晨报讯(YMG记者金海善通讯员周兆亭)本周,烟台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在祥和市场、大世界市场、红利市场、文化路市场、幸福...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