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烟台新动能培育核心增长极 YMG记者专访烟台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于东

烟台日报 2018-09-10 09:01 大字

高新区夜景通讯员李宁摄烟台高新区,牵系着一个城市的高新梦想。产业汇聚、日新月异,发展的脉动在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动,希望也在这片创业的热土蒸腾。高新区各项主要指标增速保持烟台领先,成为烟台市科技创新高地,剑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昨日,记者专访烟台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于东,深入了解高新区在改革当下,如何推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谈园区九年“成绩”———跨越赶超,综合实力大幅跃升YMG记者:烟台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从2008年单独设区以来,先后晋升“国家级高新区”,成为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之一、中韩(烟台)产业园核心区东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对于这份答卷,如何评价?

于东:高新区2008年12月单独设区,2010年9月晋升为国家高新区。九年多来,全区发展快速起步、跨越赶超,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主导产业持续聚集、蓄势待发,产业框架初步拉开。确立了医药健康、数字经济、海洋新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高端服务7个产业主攻方向,仅2018年,就有投资330亿元的88个新项目入区落户。高新区接连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海洋生物与医药知识产权集群试点验收。

创新创业蓬勃兴起、动力强劲,自主创新高地快速隆起。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成启用超百万平方米,累计引进培育小微企业7600多家、年均增长40%。与110余家大校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4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逾千项。倡导成立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与APEC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其他欧美国家的180多个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成200多项国际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合作项目。

高端人才相继落户、加速聚集,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成效显现。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聚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对新引进的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全区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为高端人才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目前,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38名,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双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日臻完善,效能特区活力迸发。以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引进集聚金融服务机构150多家,形成50亿元规模融资服务能力。以国际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引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中俄基地代办处、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围绕“招商引资”设立8个产业发展中心、集中全区1/3干部集中招商;围绕“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新设立行政审批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和企业服务局,实行“一枚印章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部门抓服务”,努力做到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费用最少、服务最好。谈园区核心布局———落户精品,向“智慧城”迈进YMG记者: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省级以上园区改革发展的意见》,目前全区的工作重点放在哪里?

于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省级以上园区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园区加快发展,既体现了对各园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成分肯定,更是对各园区的信任重托。高新区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快园区改革发展。

一方面,进一步加快48.8平方公里核心区发展。以严苛的标准落项目,在科技含量、发展潜力、财政贡献等方面严格把关、严加控制,落最优最好的精品项目、示范项目。以精细的理念管城市,推动建成区管理向智慧化、网格化、人文化迈进,打造气质现代、绿色低碳、智能智慧的国际化新型城区。以优越的品质惠民生,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社区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聚力突破50.3平方公里金山湾新区。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谋划发展,坚持市场化模式开发运营,集群化方式招商引资,以城兴业、产城融合,大力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人才经济,打造教育科技产业集聚区。以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端新兴产业承载区。发挥滨海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康养休闲旅游,塑造高端生态康养区。

YMG记者:目标是否可以透露?

于东: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前进15个位次以上,全面建成产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创新要素聚集、国际氛围浓郁、绿色生态和谐、营商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产业高地、科技新城、活力之区、幸福家园。其中,金山湾新区将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打造成为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标志性滨海新区和展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窗口。谈创新发展路径———“双区”并驾,打造四宜新城YMG记者: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于东:立足48.8平方公里核心区,全力抓好已落户项目开工建设,构建起医药健康、数字经济、海洋新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高端服务业7个特色主导产业框架,到2022年,每个产业分别建成一批骨干企业,聚集一批产业链企业和产品集群,搭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各自达到200亿元以上产出规模。

立足金山湾新区开发,瞄准国际国内著名大学,通过合作办学、设立分校等方式,引进2-3所大学,聚集教学人力资源,快速形成人气。强化与国字号科研院所合作,汇集一批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按照“高潜力、高科技、高附加值、加速新动能培育”的原则,重点瞄准医药健康、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加快引进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优势,以形成医养休闲全产业链为目标,集中引进建设一批集养生养老、医疗康复、健康旅游、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项目,实现“养老+亲子+文化”的新型康养模式,打造国际健康养生服务品牌。

YMG记者:在高新区,科技是引擎,创新带来发展。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高新区如何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之城?

于东: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业合作,到2020年,引进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5家以上,建成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200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以上,建成全市重大创新平台密集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区,发挥创新发展驱动器、新旧动能转换加油器作用。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公共服务、产业组织方式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试点示范。谈深化园区改革———跳脱“舒适区”,加快高质量发展YMG记者:改革需要跳出“舒适区”,在深化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何计划?

于东:当前,我们正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打造烟台新动能培育核心增长极,让企业领跑城市、让政府温暖城市、让百姓热爱城市。为此,我们一方面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量。按照“产业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精英化”目标,进一步补充加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推进中心、高端服务业发展推进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推进中心牌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进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推进中心、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国际产业合作推进中心人员力量,确保全区专职招商队伍总数,不低于干部总数三分之一。同时完善招商引资工作制度和招才引智工作制度。

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由第三方智库参与筛选企业,纳入三类计划,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计划,对与高新区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并在高新区建设实施的,“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近期,我们将全力推进“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大学及国际知名高校的科研机构、研发中心等高端科技资源,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在基地设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鼓励外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高新区设立法人单位或分支机构,为区内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YMG记者慕溯

新闻推荐

免费照顾放学后的孩子, 大海阳四点半课堂下周开课

晨报讯(YMG记者滕新书通讯员姜艳平)下周,芝罘区大海阳社区的新学期四点半课堂就要开课了,社区为下午放学后的学生提供场地,让...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