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高陵水库大会战

烟台日报 2018-04-23 09:51 大字

□李镇1970年秋,牟平县(现牟平区)组织高陵、解甲庄、莱山、武宁、城关、初家6处受益公社的民工,在位于辛安河中游的高陵公社高陵村南修建水库。1973年底,高陵水库主体工程竣

工。1974年附属配套工程完成。整个工程竣工后,水库大坝长1150米,高16.1米,顶宽10.7米,库容5400万立方米。水库拥有干渠、分渠、支渠13条,87.09公里,隧洞、渡槽等建筑物213处,能浇灌田地10.85万亩,是迄今为止牟平县最大的水利工程。1970年秋,牟平县(现牟平区)组织高陵、解甲庄、莱山、武宁、城关、初家6处受益公社的民工,在位于辛安河中游的高陵公社高陵村南修建水库。1973年底,高陵水库主体工程竣工。1974年附属配套工程完成。整个工程竣工后,水库大坝长1150米,高16.1米,顶宽10.7米,库容5400万立方米。水库拥有干渠、分渠、支渠13条,87.09公里,隧洞、渡槽等建筑物213处,能浇灌田地10.85万亩,是迄今为止牟平县最大的水利工程。

我的“忘年交”李文章,是莱山区解甲庄街道东解村人。当年,他参加了那场气壮山河的兴修水库工程。那一年他19岁。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年逾六旬的他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时常提及,唏嘘不已。这里讲述的不是当年大会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而是会战中几段平常平淡的小故事。四壁通透初冬急做泥堲坯李文章说,他是1970年秋后参加高陵水库会战的。他们是村里第二批参战的民工。当时,村里十个生产队,每个队派出一名女劳力和两到三名男劳力,个个都是身强体壮,能吃苦耐劳的青壮劳力。男劳力主要是干刨土、推小车的重体力活儿,女劳力从事装土、拉绳等轻体力活儿。李文章和伙伴们接到队里下达去修高陵水库通知时,刚忙完了秋收秋种。地里的秋庄稼已经拾掇利索,集体该入库的粮食都入了库,该分配到每个农户的口粮也进了仓。这个季节是胶东农民难得的“猫冬”清闲时候。

出发那天上午,村里大喇叭紧急集合声就把大家召集在村中央操场上。大队干部几句简短的动员讲话后,28人、18辆小推车组成的“出民工”队伍一字排开浩浩荡荡向高陵村奔去。18辆小推车上是清一色的装扮:左边绑着两个倒扣在一起的大花篓,花篓上面是镐头和铁锨,再上面是铺盖卷。右边是一大捆结结实实的麦秸草,用来铺在被褥下面取暖的。车杆上挂着个黄书包,里面盛的是吃饭用的搪瓷缸和小铁勺,走起路来晃晃荡荡,叮咚作响。

从解甲庄到高陵四十多华里,一路上塂。大家顶着寒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到达了目的地。那里早已是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先期到达的民工们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了。修建高陵水库的各村民工,全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李文章清晰记得四十年前的编号是二团三营九连三排。

按照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九连的宿营地是在水库施工工地东八里地的范家庄村。大家在连部吃了午饭,兴冲冲赶到宿营地时却傻了眼:五间新盖的瓦房,没有门窗,没有浆抹,仅是个四面透风的“空壳篓”。女民工还好,被连里分散安顿在农户家里,男民工就只能因陋就简了。当晚他们挨了一宿冻。眼见天越来越冷了,地也要上冻了,这样住可不是个办法。怎么办?三排长宋洪祥和大伙儿一合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先把住的问题解决了!第二天清晨,大家就按照分工七手八脚忙活开了。一部分人在地堰边取来泥和好,一部分人从老乡家里借来模子做堲坯,另一部分到山上割线草扎成门帘。做好的堲坯稍微晾晒风干,手能拿住,就开始小心翼翼地垒堵窗户。窗封堵好后,为了结实保暖,大伙儿还用带来的麦秸和成草泥抹在砖坯墙外边。晚上,三排的男民工终于住上了不透风寒的屋子了。大伙儿席地而卧,一字排开,地上铺着厚厚的麦秸草,放好铺盖卷,美美地睡了一夜。

第三天凌晨四点,一阵嘹亮军号声把大家从酣梦中催醒,简单洗漱后,四点半钟早饭开始了。排长提着一桶冒着热气的白菜汤,拐着一篓子玉米面地瓜面两採的窝窝头进了屋。到了五点钟,民工们架着小推车,顶着满天星斗,迎着料峭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准时出发了。李文章告诉我,从那天起,他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修建高陵水库出民工的艰苦岁月。饥饿难耐吃掉一分地豌豆荚水库清淤工程基本结束后,接下来转入护坡垒砌大坝阶段。根据工程设计,水库大坝长1150米,顶宽10米,高16米。整个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石头。在当时缺少大型机械化施工作业工具的情况下,搬运石头的繁重劳动全凭人力小推车完成。1971年开春,李文章所在的三排民工根据工程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推石方工作。当时,采石场位于高陵水库西15里外的下雨村山坳里。每个人一天上下午各往返一趟,每趟要装石头500斤以上。

李文章回忆说,那时候生活条件极艰苦,每天伙食很差。主食通常是用玉米面和地瓜面混合做成的黑窝窝头。这种黑家伙,热的时候还软和点,凉了以后硬梆梆吃起来咯牙。就这样还是定量的,不能敞开吃。连里规定,窝头不论男女每人每顿一个,六两。菜品是两种汤轮流坐庄,一份儿熬白菜汤,另一份儿是熬头菜汤。偶尔菜汤上面还能漂浮着几片肥肉,见点荤腥。由于饭菜的清淡,体力劳动繁重,经常地不到饭点许多人已是饥肠辘辘,浑身无力。

记得是四月间的一天上午,地里的庄稼都返了青,葱郁一片。李文章和九个伙伴们推着满满一车石头,从下雨村采石场返回,一路经过集后村、邹家埠村,晃晃悠悠上了侯家庄村北大塂。每趟推石头回来,大家都是大汗淋漓,头昏眼花,四肢瘫软,选择在这里休息一下。就在大家喘息的档口,同村小宋嘟嘟囔囔说,自己坏肚子了。大家七嘴八舌讥讽他是懒驴懒马屎尿多。约摸五分钟,就听见小宋在不远处山坡上大声吆喝,“有好吃的!有好吃的!”大家没有理会,以为他在闹着玩儿,依然插科打诨。说话间,小宋连滚带爬站在众人面前。他左手提着裤腰带,右手攥着几棵豌豆苗,豌豆苗枝杈间挂满了豌豆荚。大伙儿一拥而上,掰开豌豆荚就往嘴里塞。“山坡上有一大片呢,我领你们去吃。”众人尾随而至,扑到豌豆地里,一通饕餮。待大家吃个肚腹滚圆直起腰时,才发现三分地见方的豌豆,硬生生被他们十个人吃了有一分多。

李文章回忆说,当年的豌豆吃起来是又香又鲜。吃了豌豆后,肚子里有了食儿,身上也有了劲儿,推起小车脚下呼呼生风。几年后,他们几个当年吃豌豆荚的老伙计凑在一起提及此事,都说那时肚子里没油水,真是饿“草鸡”了。现在再让吃,杀了也吃不了那么多啊。再说,吃了人家的豌豆还不知道是谁家的,那也是口粮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的年代,不问青红皂白一通海吃,真对不住人家。心理有愧呀。

李文章还告诉我,现在那片豌豆地经常会清晰地走到自己梦里。前几天他到朱雀山景区游玩,途经侯家庄村。他还特地下车上山坡看了看当年那片豆子地。地方还在,但是已经不种庄稼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农房。闻香扑鼻兄弟争喝花生油李文章说,除了吃豌豆,还有一段有关饥饿的往事,他同样刻骨铭心,永志不忘。那是1973年秋天。高陵水库主体工程修建已经接近尾声,开始后期的水渠配套建设阶段。李文章所在的连队宿营地也从范家庄村搬到了高陵公社驻地北面的后喦村。居住地变了,时间变了,但他们的劳动分工没有变,依旧是到采石场推石头。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清晨,排长宋洪祥给他安排了一趟“美差”,连队食堂花生油不多了,让他挑着一担水桶到下雨村油坊买油。李文章高兴极了,挑起水桶一溜儿小跑赶到油坊,办完交割,挑上两个大半桶油慢悠悠往驻地赶。

当他挑着油走到高陵大塂时,正好碰上排里推石头歇息的五个伙伴。大伙儿招呼他一起歇脚。“你小子今天走了好运,脱了劳役。”“桶里挑得什么玩意儿?是水吗,喝两口!”大伙儿议论着起身围住了他。李文章说,“哪儿是水呀,是给连里食堂买的花生油。”民工小马瞅了一眼失望地说:“还真是花生油。真香啊。”“花生油也能喝两口吧?”有人提议。话音未落,小马就扳过水桶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油。小宋问小马,“滋味怎么样?”小马一抹嘴道,“香!”有了小马的示范,大家每人都喝了几口油。李文章一看,桶里的油下去了小半截,怕回去不好交差,也顾不得休息,起身匆匆上了路。

回到连部,炊事班长提出复一下秤。李文章敷衍说,“不用秤了吧。我还能喝了么?我帮你把油倒油缸里。”没等对方反应过来,他就把油急三火四倒进大缸。

晚上收了工,回到民工点,李文章看见喝油的几条汉子全躺在铺上。小马捂着肚子说,“这花生油不能喝。喝多了闹肚子,我已经拉了好几泡了。不好,又要拉。”没等说完,小马就急火火窜了出去。

提起往事,李文章一声叹息,这都是肚子里没食儿,饥饿惹的祸呀。至今,他们几个老哥们凑在一起还经常打趣,“还喝油不?整两口!”大家会心一笑,嬉笑中透着苦涩。苦中有乐幸福花儿般绽放三年的兴修高陵水库经历,虽然艰苦,但是李文章觉得累并快乐着。民工们也享受过苦中有乐的甘甜。1973年,他们的民工连住在祝家疃村。主要从事水库隧洞修建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制作半弧形水泥构件。在这期间,有两件快乐的事情他念念不忘。

第一件事是,他们亲眼目睹了大名鼎鼎的魔术达人刘善桐的精彩表演。刘善桐是高陵后喦村人,名冠胶东的民间魔术艺人。上个世纪30年代起,他广拜名师学就魔术,辗转东北各地和烟台城乡卖艺。建国后回到家乡,闲暇时为群众义演。其“青蛙复活”、“空碗变鱼”、“八仙过海”、“杯子入地”绝技令人叹为观止。1973年的夏天,在双山屯大塂上,李文章和众民工领略了刘大师的风采。那天中午时分,民工们推着石头在大塂上小憩。打趣闲聊时,看见一位老者从塂下疾步走来。有眼尖的同伴说:“来的是变魔术的刘善桐。”大家听罢,顿时来了精神,一下子把刘善桐围了个水泄不通,异口同声请他表演个节目。刘善桐推辞不过,移步到路边坐定,麻利地解下了黑色绑腿,两手轻轻一展,突然一抖手,刹那间绑腿变成了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大蛇张着大口,吐着信子。众人大惊,惊骇后退。但见刘善桐手又一抖,那条蛇又变成了带子。他利落地扎好绑腿,合手打拱,连说献丑献丑,然后翩然离去。

第二件事是,在祝家疃村住民工时候,李文章的淳朴勤劳、能拉会唱赢得了村里一位祝姓姑娘的芳心暗许。经人说合,几年后,他们喜结连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小日子过得幸福美满。现在,他儿女双全,枝繁叶茂。李文章说,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并且三十载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是他当年参加高陵水库会战得到的人生最大收获和宝贵财富。

新闻推荐

第二届烟台·芝罘(深港)城市投资洽谈会举办, 17个总投资超过311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雨林摄影报道)20日下午,第二届烟台·芝罘(深港)城市投资洽谈会在深圳隆重举办,进一步巩固、扩大芝罘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合作与经贸交流活动成果,吸引更多深港优质企...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