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变迁, ■凡人琐记

烟台晚报 2018-04-20 09:17 大字

□周子元

记得早些年,我们家的亲朋好友,只在春节期间互相宴请,而且都是在家忙活。那个时候,大家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基本是个均衡状态,谁也好不到哪里,没有攀比心态。这种在家里待客聚会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了关爱、信任和温馨。然而,不经意间,风俗悄然发生了变化,亲友间的待客聚会不再局限于春节,平日谁家有老人过生日庆寿,或新生婴儿过“百岁”,也会凑在一起欢庆一番,宴请的频率明显增多。而变化最大的是聚会的场所从家庭转移到了饭店,从“来家坐坐”变成“出去聚聚”。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几十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亲友相聚宁肯花钱到外边买服务,也不愿在家添乱、让家人操劳。这个不期而遇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人们已经心照不宣地适应了。这种转变,在退休后老人们的同学聚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烟台二中首届高中班的学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毕业后,我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起高考后分别被省内外高等学校录取继续学习,另有少数同学直接参加了工作。此后因受通讯条件太差等限制,彼此间就很少联系了。期间,虽然有些同学的工作从外地调回了烟台,但很少有机会凑在一起,聚会的事儿只能希望退休后。不觉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同班的同龄人相差不过一、二岁,相继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于是留在市区的同班老同学便开始互相串联,谋划聚会的事儿。搞集体活动,总得有个领头人。我们有个得天独厚的方便条件,就是当年读高中时的老班长,受家庭生活困难的限制没有参加高考,后来被母校留下当了数学老师,所以他便继续干着“老班长”的差事,成了大家信得过的联络人。如今退休了,要搞聚会,他又毅然承担起召集人的重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谁家操办了。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外出到饭店聚聚的意识,而在家里操办又各有自己的难处。正在大家感到为难之时,老班长征得了家人的同意,邀请大家去他家里做客,在关键时刻,又一次破解了一道大难题。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班长家里的居住条件并不宽敞,而且要保证大家吃好玩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这不是个长久之计。过了一点时间,我们便把目光由家庭转向了外部社会,寻求新的门路。后来,大家惊喜地发现街面上的大小饭店渐渐多了起来,餐饮服务业的发达,势必为逐渐富起来的人们提供了高端的消费平台,我们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相聚在饭店酒吧里。

前来参加聚会的几位同学都是工薪族,家庭经济状况大同小异,但都有承担聚会费用的能力。为了均衡、公平起见,大家推选出一位同学管财务,每次聚会前负责收取等额的餐饮费,餐后清账,剩余的留作下次再用,保证大家吃得明明白白,心情舒舒畅畅。至于每次去哪家就座,由知情者提供线索,最后由大家共同商定。我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代人,都有过过穷日子的经历,对饮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对口味,吃得饱,也就心满意足了。重要的是通过聚会活动,感受一下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共享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

如今,老同学们都步入了耄耋之年,行动不那么灵便,不能再相聚在一起了,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聚会场景,是那段生活习俗和消费观念转变的见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我区万余名老人申请“4G老年机”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邵利智)为进一步完善烟台芝罘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爱老人生活,本月起,区民政局为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4G老年机”。政策一出,得到社区居民积极响应,自4月3日至今,已...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