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这四大忽悠 家长学生都要防

当代生活报 2018-04-06 23:55 大字

(资料图片)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仅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已连续发生5起以“发放助学补贴”为由的诈骗案件。昭通市警方提醒,学生家长在接到以发放生活补助金为由要求透露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的电话时,千万要小心。

记者梳理发现,针对学生、家长的诈骗活动并不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假装发助学补贴的诈骗方式,还有发“在校表现”短信、冒充孩子称要交辅导费等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大多利用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切心理,以及遇事不够“较真”的态度。记者发现,针对这些诈骗活动,民警提示中均将“核实”一项点出,并建议不要轻信他人等。

诈骗方式 1

告知可领生活补助金

获取身份信息骗走钱

“你是××同学家长吗?我是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你的孩子可以领取生活补助金,请你将银行卡号以及身份证号发给我……”云南省昭通市警方提醒,学生家长接到这样的电话千万要小心,因为仅昭通市大关县本月已连续发生5起以“发放助学补贴”为由的诈骗案件。

新华社报道称,3月15日,大关县翠华镇居民廖某接到一个归属地为四川成都的电话号码。对方自称是大关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要把孩子的营养餐补助打到银行卡上,要求廖某把银行卡号和身份证号发给他。廖某将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收到的验证码发给对方后,发现农业银行卡内的现金被对方通过支付宝转走2800元。

3月21日,翠华镇居民郑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教育局老师的电话,说郑某儿子有学校的生活补助款要打到家长银行卡上,要求其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郑某按对方要求做了后,发现银行卡上的22500元被人用支付宝转走。

此外,类似事件还发生在大关县高桥镇、玉碗镇等地。目前,大关县公安局已立案侦查,相关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

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加强自身防范,接到类似电话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应先向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咨询后再做决定,更不要随意将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及手机验证码提供给他人。

诈骗方式 2

盗取QQ号冒充孩子

忽悠家长报辅导班

2017年底,据媒体报道,厦门市民赖先生在上班时,收到读初中的“女儿”发来的QQ消息。“女儿”称有外教到学校办培训班,所以要交培训费,而且学校“规定”一定要家长报名交培训费,让赖先生联系电话“陈主任”咨询。

赖先生第一反应就是支持女儿,赶紧报名。随后,赖先生联系了“陈主任”,并根据其指示,分三次向指定账户转账8940元。但是,赖先生晚上才知道女儿的QQ被盗了,女儿说,根本就没有外教培训一回事。

据厦门反诈骗中心介绍,该类型诈骗受害者都是在校学生的家长,尤其以初中、高中学生家长为主。

此类诈骗案件,都是受害者的子女的QQ被盗,随后骗子冒充子女向受害者发送虚假信息,谎称学校要报补习班或者培训班,并提供一个所谓的“补习班”“培训班”报名老师电话,随后受害者主动联系“老师”后,对方多次以“培训费”“押金”“材料费”等理由要求家长转账汇款。

民警提醒说,针对此类骗术,家长、学校、学生可用“三招”防范。首先,家长接到此类信息时,一定要与自己子女、学校老师或子女同学家长核实情况。其次,学校要及时通过QQ群、短信等途径向家长进行此类警情预警。此外,市民要妥善保管好个人账号信息,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以免账号被盗造成损失。

诈骗方式 3

短信带“在校表现”链接

点击下载卡就被盗刷

早在2016年初,一种为学生家长“量身定制”的短信诈骗就开始活跃起来。

这种诈骗短信内容一般为“某某家长你好,这是您孩子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请下载查收”;或“×××,我是×××,你看你最近都做了什么好事,都传到网上了(附有网址),你自己看看吧,下载打开激活就看到”等。

其实,这种诈骗就是利用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切心理,发送附带木马链接的诈骗短信,内容多以“在校成绩”“在校表现”为主。一旦点击短信进入以后,手机被植入木马程序,银行卡通过消费方式被盗刷。

2016年3月16日,烟台一名市民就遭遇了这种诈骗,与其手机关联的一张银行卡被盗刷了500元,另外一张银行卡被盗刷了11000元,两张银行卡共被盗刷11500元。

烟台民警揭秘了骗子的手段,骗子非法获取公民身份相关信息,短信所称的“某某家长”,是手机用户的真实姓名,迷惑性很大。短信利用受害人关注孩子表现急切心态,使受害人警惕性放松,极易在一时冲动下上当受骗。

诈骗短信用普通手机号码发出,不同于一般的短信号群发,受害人手机固有的群发拦截程序难以过滤,接收率极高。

当打开短信上的链接后,链接的网站就自动在手机上安了一种木马病毒软件,通过这种软件,手机里的电话号码、短信、网上银行等信息就会都在犯罪嫌疑人的掌握之中,然后嫌疑人在自己手机上安装一个网上银行,这样就达到自己购物享受,受害人买单的目的,或者直接把钱转走。

民警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及时销毁自己的快递邮单,保管好公共场合POS机消费单据。手机用户对任何来历不明附带链接的短信、微信、QQ消息切记不要随意点击安装。

诈骗方式 4

瞄准学生及家长

借“老师”身份骗钱

不法分子抓住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思想单纯、害怕不借钱会得罪老师的心理,以“班主任”“导师”之名设计陷阱伺机诈骗。骗子会先以老师或校领导等身份,打电话找借口让被骗者到办公室。估计要到办公室后,又改口称有事急需用钱,需要借钱。

另据央视此前报道,随着微信的普及,不少不法分子开始更改头像、名称后,装成他人实施诈骗。2017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孔女士,就在孩子所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遇到了一个假冒的老师。

孔女士在孩子幼儿园家长微信群聊中看到了一条信息,说一位“老师”换了新号码,请各位家长重新添加自己为好友。

孔女士加了新号之后,对方以进行微商宣传需要转账截图为由,请孔女士帮忙给自己转几笔钱。在先后转账600多元以后,孔女士觉得不对劲,打电话向老师核实。这时,真正的老师在微信群中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这名老师立刻将假微信号码移出群聊,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接到报案后,齐齐哈尔市警方迅速立案侦查。2017年4月26日,警方在松原市某小区内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经审讯,杨某从2017年3月起,开始使用微信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学生家长实施诈骗,共作案58起,涉案金额5万余元,目前杨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在通过微信进行转账交易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好对方的身份,以免上当受骗。

新闻推荐

光耀未来的精神丰碑

(上接第一版)无数先烈为了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50万名胶东儿女踊跃参军、骁勇善战,占全省参军人员的一半。新中国成立后,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烟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传承和发扬胶...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