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变发明家闯出富民路

烟台日报 2018-02-09 10:06 大字

他是一位农民,但又是一个不“本分”的农民。他不愿一直沿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而是不断钻研、学习和引进现代农业种植模式。

他是一位发明家,但又是最接地气的发明家。他借鉴最为先进的农业耕种模式,独立研发和科技创新农业技术,他的发明两次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多次获评荣誉称号。

他叫杜旭,是牟平区大窑街道新福村人。出生于1964年的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和富有活力的思想,他肯在农业上面下功夫,搞科研、学技术、上设备、共致富,200多亩的农场里有着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一辈子的骄傲。2010年,杜旭获得新型壁蜂巢国家专利,2013年被区政府授予“烟台市牟平区科技能人”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烟台乡村之星”,2015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一种全自动喷药装置”,并已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踏实肯干老农民成为发明家2009年以前,杜旭种过地,养过鱼,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几个辛苦钱。因为从小与土地打交道,杜旭对于农业的理解要比一般农民更为深刻。苹果是烟台农村的主导产业,但人工授粉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为了减少劳动投入,杜旭率先引进了璧蜂,并应用于果树生产,取得了较好效果。随后,杜旭又对璧蜂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具有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优点的新一代璧蜂巢,解决了果农授粉和璧蜂回收难的世界性难题。

为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杜旭在2009年成立了“烟台市牟平区福泽璧蜂专业合作社”,每年为社会提供璧蜂茧1000万枚。他也凭借着自主发明的新型璧蜂巢,于2010年5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种新型壁蜂巢”实用新型专利。

如今,杜旭发明的新一代璧蜂巢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并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180余万元。成功转型老传统学会新农业杜旭真正的转型,还是在2012年。这一年,牟平区农广校开始招收学员,杜旭立即报了名。在农广校,他接触到了过去从未接触的农业种植模式,这些东西就如黑暗中的明灯一样,点亮了他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毕业后的杜旭回到村中,将所学的知识都运用在了农业生产中众多先进实用的技术,提高了合作社社员果园的总体管理水平,果品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果品亩收入增加2100余元,每年平均为合作社社员增加经济收入10000元以上。他也因此获评了“牟平区农技推广能人”的称号。

随着眼光的开阔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杜旭发现土地规模经营将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他学到的技术和接触到的新设备,就能运用到土地规模经营中去。

说干就干,杜旭首先通过现实情况的分析,通过土地流转承租了150亩土地,并于2015年12月成立了“牟平区增富山家庭农场”。共同致富带农民壮大合作社自打当了家庭农场主以来,杜旭经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有同行向他建言,可以把家庭农场注册成商标,再把苹果、大樱桃这些产品都打上“二维码”,有助于扩大知名度。杜旭经过慎重考虑,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增富山”这个品牌伴随着杜旭家庭农场销往全国各地的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如今,杜旭又在自家的果园边上开垦出了一片荒地,挖出了十亩渔塘,养殖了一批鸡鸭鹅。他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要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建立了集种养、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小中见精的现代原生态的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自家特色的农业种植模式,在自己热衷的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通讯员杨宸YMG记者侯召溪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莱山8人入选市“双百计划” 总数和2017年新增人数稳居全市各县市区前三位

本报讯(YMG记者刘洁通讯员史昊)莱山人才引进再结硕果。在日前公布的2017年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名单中,莱山区共有8人入选,占全市总数的12.3%,获批资金950万元。截至目前,该区“双百计划”人才总数达...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