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电话、邮递自行车原来长这样 小记者邮电博物馆里“穿越时空”

齐鲁晚报 2017-03-29 06:09 大字
小记者参观邮电博物馆。本报记者尹明亮摄邮电博物馆里的老电话。本报记者尹明亮摄本报济南3月26日讯(记者尹明亮)在古代,都用什么方式实现通信?中国的邮政和电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电话都长什么样子?26日,齐鲁晚报小记者团来到山东省邮电博物馆,与联通未来创业社的大学生们一起探索通信发展的历史。

26日上午,在济南市经三路联通院内一座三层德式小楼前,小记者开始了这场邮电历史之旅。如今身为邮电博物馆的小楼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也见证了中国邮电事业近百年的发展。

从古时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到传递官信的邮驿,听讲解员介绍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小记者们大开眼界,作为递送紧急军情和传递国家政令的邮驿,山东省内的邮驿里程在唐代居然就已经达到了11000多公里。随着商业的发展,到明代也已经有了私人经营的供民间传递信件、包裹的民信局。

很多小记者都知道中国自己印制的第一套邮票叫“大龙邮票”,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端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原来,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人经营的专供外国人使用的邮局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有了。直到19世纪末,清朝才成立了邮政局。在博物馆里,小记者们被一封奏折牢牢地吸引住了,这便是盛宣怀给清朝皇帝的奏折,“盛宣怀也算是中国近代邮电事业发展的发起者了。”小记者东益帆对着照片和奏折一顿狂拍。

“还是新中国更厉害。”对新中国成立后邮电事业的发展脉络,小记者们十分感兴趣。旧照片中当年骑车送信的邮递员满脸笑容,吸引着小记者的注意;博物馆一辆绿色的邮递自行车也成了小记者们眼里最新奇的物件。

“一小簇光纤居然比胳膊粗的电缆能传递的信息还要多!”听着讲解,小记者们觉得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通信技术的发展太快了,这些手机都没见过。”小记者江泉霖看着展柜里一排各式各样的大哥大,才知道,原来真的曾经有过这么大个的手机,“跟光头强的一样大。”

从远古的烽火台,到现在的物联网、智慧城市……在短短的一上午时间里,小记者们如同一次“时空穿梭”般了解着通信发展的历史。“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我们好好学习,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发达的通信技术。”离开博物馆,拿着盖了章的册页,小记者张若琳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头条链接

“烟台”之名因通信而来

本报记者尹明亮

在邮电博物馆里,小记者们了解了从古代到现在的通信方式,一些意料之外的知识也让小记者们感到惊讶。

烽火台算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了,但让小记者们意想不到的是,“烟台”这个名字也是来源于烽火狼烟呢。烟台市的烟台山在古代就是一个烽火台。

不仅名字源于通信,参观一趟下来,小记者们发现,烟台在山东的邮电发展史上可真不一般,居然占了好多第一次。在清朝早期,烟台是山东最早开办帮老百姓送信的“民信局”的地方,最多的时候居然有十几家。1896年清政府开设“大清邮政官局”时,烟台也是山东境内第一个设立的地方呢。

参加社会实践,来做小记者吧

本报记者尹明亮

做一名小记者,每周跟着我们去参加各种新奇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吧。

齐鲁晚报小记者团是专门针对小学生举办的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在这里,我们有“小记者职业体验营”,带着小记者去当医生、做银行家,从小培养对各种职业的了解。我们有“小记者特色课体验营”,让小记者跟着我们一起体验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

了解更多齐鲁晚报小记者团的活动可以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齐鲁学堂”(微信号:qiluxuetang)。申请加入小记者也可以先加入QQ群184941630咨询相关事宜,齐鲁晚报小记者团联系电话:0531-85193855,15969678226。

新闻推荐

被疯狗咬伤也不治离世。转瞬间,母亲变成孤儿。 母亲的姥姥家较为殷实,把孤苦零丁的外孙女接回抚养。母亲与姥姥家的姐妹一起玩耍,一起学女红。我母亲心灵手巧,几年下来

王志贤母亲童年不幸,13岁父母双亡,9岁的弟弟被疯狗咬伤也不治离世。转瞬间,母亲变成孤儿。母亲的姥姥家较为殷实,把孤苦零丁的外孙女接回抚养。母亲与姥姥家的姐妹一起玩耍,一起学女红。我母...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