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觅虎影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张国安撰文/供图

对一个地方的山水名胜,文人雅士总喜欢用四字格式语言列出“八景”或“十景”之类的榜单,这习惯古已有之。作为老黄县(今龙口)镇山的莱山,康熙版《黄县志》曾列举了“四景”,民间也有“八景”之说。但这些反映的都是莱山东麓真定寺周围的景。早年在老黄县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莱山顶上一虎影,胜似蓬莱八大景”,说的是莱山另一大景“莱山虎影”(也称“山照虎影”,以下简称虎影)。

“蓬莱八大景”,是指光绪《增修登州府志》中记载的“仙阁临空”、“神山现市”、“澄波万里”等,这些集中在蓬莱阁周围的景致,加上城东二十多里的铜井村的“漏天银雨”和“铜井含灵”,共同构成了“蓬莱十景”。为此,清康熙年间进士徐人凤还作了“蓬莱十景”诗存世。那么,“莱山虎影”,究竟具有何等魅力,竟能与“蓬莱八大景”相媲美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大自然上演的3D电影

在探讨“莱山虎影”成因之前,有必要搞清投影的概念。用一组光线将物体的形状投射到一个平面上去,称为投影。在该平面上得到的图像,也称为投影。投影可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正投影即是投射线的中心线垂直于投影的平面,其投射中心线不垂直于投射平面的称为斜投影。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子(简称日影)的方向可以反映时间,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日晷,就是根据日影来观测时间的。皮影戏即是一种投影,是一种利用自然光或蜡烛光源的照射,把影子的形态反映在银幕(投影面)上的表演艺术。“莱山虎影”是由山势、阳光等因素相互作用,融汇所形成的影象。这其中包含了山体投影,但“虎影”不仅仅是一种投影现象,而是山体投影和山体自身形象的复合。“莱山虎影”的产生与莱山地貌特点有着本质的联系。山脊线、岩石、植被、褶皱等线条、颜色深浅的不同,导致了山体各部分呈现形象的不同。笔者认为,莱山地貌最大的特点就是沟壑纵横。相对于一些大山脉,莱山纵横各约十里,面积并不大,但其夼涧的分布却特别密集,著名的“十八大夼”、“七十二涧”、“四十六峰”便是最好的例证。沟壑愈是纵横交错,形成的褶皱则愈多,山体愈凹凸不平,所呈现的局部形象愈变化多端,而在一定角度光线的照射下愈容易形成投影,形成山体强烈的阴暗面对比。山体褶皱所呈现的形象与投影融合,则更容易形成近似于动物或其它物体形象的轮廓或图案。倘若一座山的山坡比较平,缺少褶皱,即使植被很茂密,无论光线从哪个角度照射,也只能如翠屏一面,怎么能看出个动物形象来?

对于形成“虎影”的因素,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氤氲有关。氤氲是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或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显得云雾缭绕。毫无疑问,若氤氲过重,这样的天气将会影响虎影的清晰度。那么,传说中的虎影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一种说法是,看到的虎影张牙舞爪,面向东北,状似猛虎下山,又如饿虎捕食一般,威武壮观;还有一种说法是,能看到一只黛青色、斑纹清晰的猛虎,在一仙人的引导之下,呈下山之势,朝东北方向猛扑下来———这种虎影的形象更为复杂,外加了一个人的形象。总之,两种说法起码都有虎头的形象。想像一下,如果把莱山当成一块偌大的露天屏幕来看待,山上那只“老虎”,仿佛正呼啸着冲出屏幕,朝着自己扑来,真有一种虎啸山谷、惊心动魄的感觉,称得上是大自然上演的3D电影。

春秋两季午后时莱山北麓放眼望

“莱山虎影”自古就有,理论上只要天气晴朗,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特别以春秋两季为佳,尤其是秋高气爽、天气晴朗的季节。观看时间,一般认为在午后,特别是在申时(旧式计时法,指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这时候,光线从偏西方向向东照射,形成一定的山体投影角度。时间太早了不行,若是上午,阳光大部分照射着莱山东坡,中午的话,光线直上直下照射,形成的投影不明显。观察虎影必须远眺,即在莱山主峰之北方或西北方向远眺莱山。最远的观看地点甚至可以远到黄县城。早年居住在老黄县的人们登高,或选择空旷位置朝10公里以外的莱山北麓放眼南望,也能看到虎影。现在随着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在老黄县城观看这一奇观的几率大大降低,但住在老黄县城东南部的一些居民仍可站在高层建筑的顶部,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远眺。

虎影诞生在莱山北麓或西北麓的说法未免过于笼统。如果能将其位置更精确地定位一下,将更有利于观赏。据庙周家村老人讲,虎影是莱山南大麻夼山峰夕照之景。南大麻夼位于主峰以北,是龙湾瀑布下面的一条大夼。民国版《黄县志》对于虎影的定位更为精准,将虎影的中心锁定在一座山峰上:“迤南曰黑夼,亦曲折深长,约近十里之巨壑,上端曰里仁涧。上通主峰腹部一峰岿然,形态略似油青石而小,所谓莱山虎影者是也。”这里提到的黑夼、里仁涧在莱山北麓,与东面的大麻夼毗邻,二者都位于庙周家村南面的山坡上,即莱山主峰以北,山腰以上位置。所谓“主峰腹部一峰”是指莱山四十二峰之一的“小天”。此峰之北为黑夼和里仁涧,之南则为莱阴河另一发源地沓拉夼。大麻夼所在的大夼上下汇聚了十多条夼涧。由此可见,无论是大麻夼还是“小天”周围都是莱山沟谷密集的地方。

寻寻觅觅难称意缘悭一面有原因

自古以来,“莱山虎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往观看,观者都希望能一饱眼福,一睹风采。欣赏这一景观的最大好处是不用翻山越岭,消耗过多体力,山坡、村头和路边,只要位置合适,都可作为观赏地点。可很多人打老远来,往往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原因是观者专门挑选了好天气来到莱山北麓观看虎影,站了半天,腰酸腿疼,却压根儿不见虎的一丝踪影。为此有人得出结论:这所谓的虎影,恐怕是某些乡民或文人墨客的臆想。说实在,虎影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然现象,根本不是什么臆想,更不是虚而不实的幻想。而观看虎影,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乃至人文素养。它不同于海市蜃楼,因为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奇异幻影。当然,能否看到虎影,与天气、时辰、欣赏角度和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甚至与个人的心境有关,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试想,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肯定会最终导致判断结果不一样。在有的人眼里,它是一只下山猛虎,而在有的人眼里它却是犬类。同样是登山,往往有着不同的境界:有的人登上山顶只看到一堆乱草破石头,累得气喘吁吁,满腹牢骚;有的人则看到一些象形石,将登山寻景上升到一种艺术欣赏角度;而更高境界的人则能联想到历史变迁,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观赏虎影,也是一样。笔者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过理想中的“莱山虎影”,但对曾经站在莱山主峰东坡、月祠遗址上东眺莱山时的震撼一幕,却记忆犹新:8年前,秋高气爽的一天,我站在月主祠遗址上东眺,只见东南北三面青山环绕如屏,仿佛感到自身被一种巨大的地球磁场所包围,感觉到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力量正推动着对面的青山一步一步向自己压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随之而生。后来,看了烟台考古专家林仙庭先生的考古文章,得知他当年考古月主祠遗址时也曾经有过此种感觉。不过从那以后,我到过此地多次,再也没有出现过上述现象。如前所述,这与多种因素有关。

去年夏天登莱山,笔者拜访了长年隐居在庙周家村南耩上的栾兆维先生。栾先生对于传统的道教文化研究颇深,他向笔者展示了他曾拍到的一张“莱山虎影”照片。这张照片是他驾车进城途中,无意间拍下的。照片所呈现的虎影,位于莱山迤北、庙马家村东的一段山脉。只见一只大老虎头南尾北地趴在那里,眼睛、头部、整个身子、前后足和尾巴一样不缺。这只老虎非猛虎下山,只见它正张着大嘴,神态悠闲,肚子底下还有两只虎崽趴着吃奶。细品照片,山脊轮廓线和数道沟壑对于老虎的造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虎的眼睛由两块近似圆状的巨岩形成,而光线恰到好处的一定角度的照射,对于老虎张嘴形象的形成、对于虎崽等局部形象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栾先生回忆说,他在莱山隐居二十多年了,头一次拍到这样的场景,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以虎为名几多见崇虎文化渊源长

在我国,老虎有着“百兽之王”的美誉。虎是威严和权势、勇敢和无畏、祈福和避邪的象征。因此,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

而在莱山,人们崇拜、敬畏老虎,发现并欣赏虎影,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众所周知,《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书里除了描述“景阳冈武松打虎”、“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的故事,还有一段发生在登州的“解珍解宝兄弟俩猎虎”的故事。当时的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文登等县,治所在蓬莱。因此故事发生地距莱山并不远。再进一步说,现在,在莱山区域就有不少关于虎的传说,也能寻找到一些有关老虎的踪迹,还有多处老虎的象形石。康熙版《黄县志》载:“黑虎洞:莱山院中禅师楼养处。传有二黑虎蹲伏洞口。黑虎泉在莱山寺黑虎洞前。”这是老黄县最早的关于“虎”的史料记载。

另外,据乾隆版《黄县志》载:“黑虎禅师:居莱山麓下,筑洞演法。时贞观十九年,太宗东征经过其地洞之东,有二黑虎当路,军莫敢过。顷驱虎至洞前,禅师呵之使退。因问东征之事,师曰:决胜。至则果如其言,回即建祠勅赐真定禅寺。至今,洞址犹存。”据史书记载,唐太宗主政时期共东征过三次高丽,他御驾亲征只有公元645年即太宗贞观十九年这一次,其它两次都是派部下出征。而此次东征,唐太宗亲统六军从洛阳出发,走的是陆地,根本没有经过胶东,并且此次东征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所谓唐太宗东征路过莱山的故事不过是附会之说而已。乾隆版《黄县志》之《纪述志》又载:“顺治十六年(1659)有虎至境内南山食牛畜。三月走入城北于家村卧伏园中,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之。”当年知县王作率民役射杀老虎的这一事件又充分证明了历史上莱山周围有老虎存在的历史。目前,在莱山上除了有黑虎洞以外,还有一处叫老虎洞的山洞。在莱山周围的罗山、艾山也都有以老虎命名的山洞。相信,这都非空穴来风。

值得一提的是,在莱山除“莱山虎影”外,还有一大自然奇观叫“莱山树影”。相传,春秋天气晴朗时,每日辰时(指上午七点钟到九点钟的时间),在莱山北麓的石黄公路之外、“归城故城”石碑以西或归城曹家村头远眺莱山,可见一棵干高丈余的树影,令人赏心悦目。据莱山脚下磨山迟家村的农民摄影家戚克龙介绍,此“树”树干是由上下一溜、颜色发白的花岗岩山体形成,“树头”系由绿色植被和山体投影合成。虽然“莱山树影”的知名度不能与“莱山虎影”相提并论,但在当地仍有“莱山树影立山腰,世人能见福寿高”的说法。

莱山虎影、虎洞、虎石以及关于虎的传说构成了莱山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莱山实在有着太多的文化元素,是道不完、说不尽的。这有待于对“莱山虎影”及莱山文化感兴趣的诸君亲临这块土地,亲身感受。相信只要有一分探索,就必定有一分发现。

新闻推荐

南山公园东侧安置房8栋楼封顶 预计5月下旬所有楼体封顶,峰山水库地块土方工程已完成80%

2019“三重”工作进行时YMG记者盖鹏摄影报道备受烟台市民关注的朝阳所城安置房建设工程,进展到哪一步了?具体...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