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德三:从平度走出的民国铁路专家

青岛早报 2017-08-06 04:52 大字

1923年1月1日,是胶济铁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日正午,平度人赵德三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胶济铁路资产册籍并签字,成为胶济铁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赵德三(1873—?),字宣堂,别号梦石,平度人,历任津浦铁路管理局工务处处长、津浦铁路北段代理总工程师,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汴洛铁路管理局局长,秦陇豫海铁路督办。为政之余,赵德三专心绘画,工山水,为潍坊著名画家刘嘉颖入室弟子,为当时艺苑所宗。

少时丧母,背井离乡

平度赵氏原籍文登文莱山,明永乐二年迁居平度城西北山前村,康熙三十六年迁居平度城西关。赵德三的祖父名赵毓璞,育有六子,赵德三的父亲赵凤华排行老五。 1873年,赵德三出生于平度城西关。

赵德三出生时,赵家家境不是太好,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父亲另娶,后母对赵德三非常苛刻。据《民国平度县志》记载,东关姜姓、西关赵姓为平度最早信奉浸信会者。赵氏家族多信奉基督教,赵德三很早就接触到宗教。赵德三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1889年,美国人浦其维牧师由黄县来平度传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年少的赵德三遇到了浦其维,成为改变他人生命运的“贵人”。也许是家境的困窘,早年丧母,再加上后母的苛刻,让年少的赵德三产生了离开家的想法。少年赵德三跟随浦其维牧师背井离乡来到黄县(今龙口市)。曹树德、刘建昆在《烟潍铁路:一路百年未了情》一文中对此有记载:“(赵德三)少时在黄县传教士浦其维家里养牛、担任厨师,闲暇则刻苦学习,英文尤佳,曾任美国驻烟台领事的译员,对蓬黄烟均熟悉。 ”

修筑烟潍公路

年少的赵德三在浦其维家里学会了英语,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赵德三英文非常流利,浦其维便把他推荐给美国驻烟台领事任译员。北洋政府交通部1912年5月正式运作。 “1914年4月底,交通部委派津浦铁路管理局赵德三为调查员,自潍县出发调查烟潍路沿线情况,以备后用”。

1920年,华北大旱。北洋政府交通部决定以工代赈,用赈灾款修筑烟潍铁路,并创办电报、邮政等附属经营以补贴路工。 10月,成立“烟潍铁路工程处”,任命赵德三为处长,刘堃为工程师,招募灾民四千人,11月1日在潍县举行开工仪式,并拍摄纪录影片(后存于潍坊)。由于日本占据胶济铁路,烟潍铁路暂未设计在潍县与胶济铁路连接。路基工程从潍县、昌邑开始修筑,逐渐向东延伸。未料工程不到一半,1921年2月,北洋政府国务院议定,将赈款的一半拨给“赈务处”,于是路款又困难起来,到10月,赈款全部停拨。这一变动致筑路收购的土地无款可付,地主纷纷上门索债。穷于应付、心力交瘁的赵德三递交辞呈,时任交通部总长的叶恭绰未予批准。不久,交通部呈报国务院,将烟潍铁路改为汽车路。已经从潍县迁往龙口的烟潍路工处,为烟潍汽车路工处,处长还是赵德三。

为了解决修路经费问题,交通部与山东省长商定,集资修路,发行债券。1922年中华民国交通部发行烟潍路发还地价短期债券(壹元),总额四十八万元券,面额系山东省通用银元,上加盖交通部大印,落款为交通总长高恩洪及烟潍汽车处处长赵德三。

1920年12月,数千灾民陆续来到潍县,然后分拨各工地。进入冬季,工地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筹备仓促,加之灾民家贫,不少民工没穿棉衣。赵德三派员挨个工地调查,分别到潍县和掖县定制发放。数九寒天,衣单者纷纷感冒、发烧,冻伤更为普遍。赵德三急向齐鲁大学求助,从所属齐鲁医院派来两名医生,带药品驻工段巡行诊视。来自不同地区、如此庞大的队伍,管理也是个大问题。赵德三制定办法,民工按棚编制,每棚30人,从中挑选正、副目,在工地工头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目”为清末新军中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班长)。赵德三还在工地设立数处自新所,对犯事轻者进自新所教育训改,悔过后重回岗位;犯事重的一律交地方官府依法办理。

尽管困难重重,在赵德三的主持和劳心组织下,1922年烟潍公路终于竣工,公路全长295公里,工程历时二年,耗资二百万元。 1922年8月烟潍路全线正式通车,沿线设11处汽车站,后增为24站。整条公路横贯山东半岛北部,西连胶济铁路。烟潍公路通车后,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始有了汽车运输,为当时全省公路之首。 1922年6月,赵德三调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

胶济铁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

1922年10月,根据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合约》,日本被迫将胶济铁路的主权归还中国,结束了日本对胶济铁路为期8年的非法占领。根据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1923年1月1日,日本将山东铁路及其支线并一切附属财产移交中国政府。当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成立,北洋政府任命赵德三为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朱庭祺任副局长。

1923年1月1日,是胶济铁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天正午,胶济铁路交接仪式在胶济铁路管理局隆重举行。中日双方要员云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特派员、交通次长劳之常,胶济铁路接收委员长、交通部技监颜德庆,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赵德三,副局长朱庭祺,与日本代理移交委员长大村卓一、山东铁道管理部部长入泽重磨等出席移交仪式。赵德三从日本人手中接过全路资产册籍并签字。

因赵德三长期任路政要职,他同时代的叔辈兄弟,靠着这棵“大树”多投奔于他。据赵德三堂弟的后人赵白颖讲述,小时候就听其父亲说,本家有个爷爷在铁路、公路担任要职,家人都跟他“沾光”,有的在汽车站当站长、有的在胶济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平度的第一辆私人汽车也是赵德三开回来的。好景不长。赵德三在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上只干了一年(1923年1月—12月),就因“机车出轨、客车相撞”事故不断(云河铁路大桥垮塌和胶济路机务段长葛燮生绑票案),加上货物滞留等管理不善,被青岛舆论炮轰,黯然下台。

参与少海书画社

赵德三精西学,是当时著名的铁路专家,同时也是知名画家。据相关资料记载:(赵德三)为潍县刘实甫先生(刘嘉颖,字实甫,一字石芙,潍县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自少精研绘事,家藏书画甚伙,日坐卧寝食其中,自题所居曰画隐轩,工于临摹,花卉以恽寿平为宗,山水则专师王翚)入室弟子而有出蓝之誉,以工学专家历任路政要职,所在政声远播,出其余绪寄情缣素,为艺苑所宗。

丁叔言在其《五十年之回顾》中记述:赵德三“喜画山水”,“用笔浑厚,颇得古法,督工之暇,绘册页数幅相赠”。笔者欣赏过他的数幅山水画作品,多取法“四王”,格调高古,意境深远,当证所言不虚。

1925年冬,赵德三作山水巨幅赠送给“亲家”陈寿亭,笔法灵秀,意境深远,一派“四王”气息,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天赋。

1927年初春,酷爱绘画的赵德三以胶济铁路局的书画家为主,联合其他周边书画家,参与发起成立了青岛建置以来成立最早的书画团体——少海书画社,并出版两集《少海书画社书画册》,内刊登其山水作品和介绍。

晚年归隐,寄情山水

晚清至民国是一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期,政权更替,军阀混战,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离析、大整合的历史时期。有那么一群人,厌倦了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任凭别人留名青史风光无限,甘心归隐深山从此与世无争。

1923年12月,因连续发生事故和军阀派系斗争等原因,赵德三黯然下台,时年50岁。从此,赵德三的名字淡出了官场,民国史料中也鲜有他的相关记载。下台之后的赵德三去了哪里呢?曾有资料记载,称其“晚年归隐”,结合他的为人、性格爱好及官场生涯来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从不多的史料记载来看,晚年的赵德三著书立说,1924年编著《接管胶济铁路纪》;寄情翰墨,组织参与书画雅集;结交文人名士,1928年7月陪同庄陔兰与沂州府举人尹月林同游崂山太清宫,盘桓多日;游历大好河山,醉心笔墨中,寄情山水间。

诚然,这是笔者依据相关记载和史料进行的推想,赵德三真正的晚年生活、子孙后代甚至去世的时间,因为没有确切的记载,目前我们不得而知。

(本栏图片由良友书坊提供)

新闻推荐

再现“最美教师”凸显“好人之城”, 龙口教师夜救被撞路人获点赞

本报讯(YMG记者刘洁通讯员曹玉桥唐青摄影报道)7月18日晚上9时30分左右,龙口市西城区某路段,乘凉的五位市民同时听到马路对面传来“咣———”一声巨响。“不好,有人被车撞了。”他们立即向对...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