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胶东方言的 “击打”义动词

烟台日报 2022-03-28 07:23 大字

□婴里

胶东方言的击打义动词,既有和普通话词汇交叉的部分,也因传承和地域的音义变体而存在一批方言独用词语。了解这些还存活在现实生活里的词语,对于丰富语言词汇、理解词语的异同以及正确书写方言词汇都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汇类别之一,汉语方言里的动词因为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应用区域社会及人等因素的影响,既有汉语通用的共同词汇,也存在一些古汉语词汇,还有因为与音义对应字的选取不同、词义引申或比喻产生的方言义等方面的“方言”成分。胶东方言的“击打”义动词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本文以莱州方言为例,罗列我们想到的胶东方言“击打”义动词,略抒己见。

这里的“击打”就是“攻打”,指人以自身肢体或手持的工具直接或间接地攻击目标(目标主要指人,也可为动物)。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按人体从头到脚的自上而下的顺序细数如次。

以“头”为工具的“击打”动作,与普通话共有的是“顶”“撞”等词语,不烦举例。而胶东方言里还用“拾”表示“碰撞”义。如说“他娘气急了,拿头拾他。”再如胶东方言说的“拾头撒泼”,表示气急败坏地用头攻击对方。而“拾跟头打旁耳”则是指翻跟头和侧手翻,这个“拾”当然不是“击打”,而是“触碰”。其实,“拾”表“碰撞”义传于古代。如《儿女英雄传》第七回:“说了半日,女儿只是拾头撞脑要寻死。”又,二十六回:“(何玉凤)双膝跪倒,两手双关,把太太的腰胯抱住,果然一头拾在怀里,叫了声我那嫡嫡亲亲的娘啊!”

普通话里很少有“肩”的击打动作词。胶东方言则有“抗”表示肩部的击打动作,如“叫我抗了他两膀子”,当然因为不易发力,一般使用很少,且不是用于强力击打。

“手”是“击打”义动作词发出动作最多的身体器官,根据“用工具”和“不用工具”可分为两类。

前一类有“砸(石头、锤头等)、掂、敲(用棍棒类)、抽(鞭子、枝条等)、捂(棍棒类)”等,属于普通话范围,胶东方言也都在使用。属于古汉语词语传承、方言衍生而普通话不用的词语大致有如下几个。

一是“楔”。本为插在木器榫子缝里的木片,因为“楔子”是要击打而如榫内的,后引申为动词,就有“击打”义。如“真想拿酒棒子(瓶子)楔你!”“楔”另一义是“掷击”,如“拿石头把狗楔跑了”“给人家把头楔破了”等等。或引申为徒手击打也叫“楔”,这个意思的“楔”,北方方言还有不少地区也使用,如甘肃庆阳方言“楔一顿”就是“揍一顿”。后来,人们还专门为动词造了从“手”的“揳”,除了表示“击打”义外,也指用特定的工具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如“往墙上揳个钉子”“在地里揳了个橛子”。

二是“量”,指以棍棒类工具敲打。如“再不好好上学,看我不量你!”“爷爷量了他一拄棒。”

三是用鞭子、枝条类抽打的“扌+矞”,音“lǜ”,义同普通话的“抽”。这自然是个生僻字,在莱州方言里读“lǚ”,如说“胳膊上都‘扌+矞’出血印子来了。”“要上坡了,老张用鞭子使劲儿\‘扌+矞’着辕马。”

四是“揳(掷击)”的同义词“撺(cuān)”,义为“手抛物击打”。莱州方言音cuàn。如“孩子把人家窗户撺破了。”“你怎么拿石头撺人?”

五是“揩(jiá)”,指以版状物击打。莱州方言音变为jiē。莱州方言“jia”音与“jie”及音近的“ji”音互转的例子常见,如“人家(别人)”音“人jie”;反之,“伙计”也转为“伙家”。《集韵·黠韵》:“揩(jiá),敔(yù)也。轢(lì)之以止乐。”《礼记·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郑玄注:“揩击,谓柷(zhù)敔,皆所以节乐也。”直白地说,“柷”为音乐开始的节拍器,“揩”为音乐终了时的节拍器,皆为木质立方形体,由此引申为以板状工具击打为“揩”,如“气得我,揩了他两鞋底。”“再不听说,就使劲揩他腚!”因为手掌也是板状,故“揩”也指用巴掌直接击打,如说“真想揩你两巴掌!”

“不用工具”以手直接击打类的动词,属于普通话系统的有“砸(用拳头)、扇和抽(用巴掌)、推(单手或双手手掌)”等,除此以外,胶东方言使用的还有如下词语。

一是用巴掌击打的“撇”。胶东方言称巴掌为“撇子”,用为动词,“撇”就是“用巴掌扇”。如“再骂人,我撇你嘴!”还有“撽”,音qiào,莱州方言读尖音jiāo。《说文·手部》:“旁击曰撽。”《集韵·效韵》:“撽,击也。”莱州方言特指打嘴巴,且多用于女性。

二是以拳头击打的“撴(dūn)”,或作“撉”。《集韵·魂韵》:“撉,击也。”《正字通·手部》:“搋(chuāi),俗谓以拳触人谓搋,亦曰撉。”“撴”莱州方言音变为“dēi”,也与“搡”合称为“撴搡”。因为拳头的击打力度大,熟语所说“拳头大,是哥哥”,所以这是最常用的击打方式之一。“撴”在别的方言里或用“確”,也有用同音字“对”表示的,都是“触碰”义。用拳头击打还有个“捶”,本为“棰”,指木棒,如我们熟悉的《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后“棰”用为动词,表示用棍棒击打或杖刑。如《荀子·儒效》:“笞(chī,鞭打)棰暴国,齐一天下。”再造专用的“捶”字,也作“槌”,都是“敲打”的意思。如“捶衣裳”的“捶”是手持工具的敲打,而“捶腿;捶背”则是用拳头直接敲打,于是引申为用拳头直接击打,如“你给我捶他几拳头!”

三是手和臂共用的“撧”,见于《宋元语言词典》,也作“撅”,音juē,本义为折断,如“把棍子撧成两截”“你帮我撧根柳枝儿”。该字在莱州方言读“quē”,引申为把人撂倒,如“一跘子把他撧倒了。”与此同义,胶东方言还根据撧倒的人的身体蜷曲特点用“窝”来表示,如“我一使劲儿把那小子窝那去了。”“窝”本有“弄弯”的意思,如“用这根铁丝窝个铁圈。”把人折倒,与此类似,故有“窝;窝倒”之说。

四是手掌的推搡动作“搑(rǒng)”。《说文·手部》:“搑,推捣也。”《玉篇·手部》:“扌+戎,搑,軵,并音如勇反,其义一也。”是说三字是同音同义的异体字。莱州方言把卷舌音“搑”念成平舌音“yǒng”,正如胶东多地把“容、茸、戎”等卷舌音均读为平舌音一般,或根据平舌音把“搑”替换为“拥”等同音字,如“一下子把二狗子拥下去了”“我好好的站在这里,你拥我干什么?”“拥”只是替代字,实当为“搑”。

五是手臂直接击打的“捣”,胶东方言特指以“肘头”(胶东方言有“拐角头子”“拐柱头子”等多种称呼)击打,比如说“你看着点儿哈,别叫胳膊捣着我脸!”

下肢

下面说到下肢各部位发出的击打动作。因下肢一般无法使用工具,所以此类动词均为以肢体直接的击打。

一是膝盖(胶东方言有“波灵盖”“薄老盖”等多种称说)可以“顶”,这是普通话所有的词汇,胶东方言好似并没有另外的说法。

二是脚部的“踢、踹、蹬、踏、跺”等与普通话共有,不赘述。要强调的是“踏”在胶东一些方言区或读为“za”,声调或有不同,容易被误解为另外的词语。莱州方言读为“zǎ”,如“踏鼻子上脸”“好鞋不踏臭狗屎”都是胶东方言常用的语。

下肢范围属于方言的击打类动词大致有如下几个:

一是臀部的击打动作有“迫(pǎi)”,指以臀部猛力坐下去的击打方式,如“你这小样还敢和我斗,我不迫死你!”还有同义的“蹾(dūn)”,这在北方方言区也为常用词,其义为“往下重放”。莱州方言读音为“děn”,如“我不用动手也把你蹾扁了!”走文至此,想到了莱州方言有个逗弄小孩儿的动作叫作“打悠蹾”,是两个成人一个抱头、一个抱脚把孩子先左右荡悠多次,然后高抛再摔到床上(或绵软的地方)的游戏,有时也用于成人,不过,这和对婴儿的动作可是大相径庭的,那纯粹是一种恶作剧。

二是脚部的动作有“趽(páng)”和“踡(quán)”,其基本义同“踢”,若细分,体会一下,大约前者是脚底着力,后者是脚背着力,有时也不区分那么细致,就是统而言之的“踢”罢了。“踡”本义是蜷曲不伸,或因用脚踢需要腿部弯曲发力,“踡”在方言里产生了“足踢”之义,变音为“juǎn”。《牟平县志·方言》:“踡,足踢曰踡。”《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三踡寒桥·许亲》:“小奴才不认为娘,三脚将我踡下寒桥。”或同样的道理,“趽”本义为“曲胫马”,就是俗称的“拐脚马”。《说文·足部》:“趽,曲胫马也,从足,方声。”“趽”本音“fāng”,后引申指人小腿弯曲的样子,音“páng”。《广韵·唐韵》:“趽,膝胫曲貌。”再引申为“小腿弯曲”。《集韵·阳韵》:“趽,曲胫也。”大概就是现在说的“罗圈腿”“x形腿”之类,由此再引申为“足踢”当是顺理成章的事。“趽”在莱州方言读为“pāng”,如“孩子不听话,叫他爹趽了两脚。”“踡”莱州方言音“juān”,如“三脚两脚就把他踡出来了。”再进一步引申,“踡”的就可以是抽象的目标,意思变成了“弃除”,如胶东有方言词“踡面子”,也作“踡颜子”,义为“拨面子”“丢面子”,如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还这么踡面子!”

最后,说说泛义的击打动词。在普通话系统里常见的是“打”“揍”等少数几个词语,胶东方言与普通话基本一致。而在古代汉语中,此类词语还是很丰富的。如有“揙(biān)”,《广韵·仙韵》:“揙,揙击。”《集韵·先韵》:“揙,击也。”这词儿还用于现代一些方言中,而传统的胶东方言里好像很少使用。近年来,因方言融于普通话的原因,“揙”才较多出现在胶东年轻一代的口语中。还有“挞”,指用鞭子、棍棒等打人。《说文·手部》:“挞,笞也。”这个“挞”在现代通语里也只是在“挞伐”等书面语里使用。另如“摽(biào)”(击打,见《说文》);“摱(màn)”(打,击,见《玉篇》、《集韵》);摏(chōng)(撞,见《广韵·锺韵》),等等,这些字几乎成为现代汉语的死字。其中有个“搕(kē)”,《玉篇》释为“打也”,在胶东方言里还偶尔一用,如“爷爷搕了他一烟袋锅子”,只是在胶东方言里多音变为“kā”,正如“磕头”“磕子(点心、馒头模具)”“瞌睡”等在胶东方言里多读为“kǎ”。

总之,胶东方言的击打义动词,既有和普通话词汇交叉的部分,也因传承和地域的音义变体而存在一批方言独用词语。了解这些还存活在现实生活里的词语,对于丰富语言词汇、理解词语的异同以及正确书写方言词汇都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引领风尚 文明春风荡漾莱州

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一片和谐友爱的幸福邻里景象。近日,在莱州市永安路街道泛华社区,40多名家长孩子齐聚一堂,现场邀请文景律师...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