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曾是京剧“大码头”
烟台的丹桂戏院,是掖县 (今莱州)人张子禄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资所建。盈利后,于1911年又进行过一次扩建装修。丹桂戏院为二层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正门朝向东南。戏台是正方形,两旁是出将入相口,乐队在戏台的左侧。戏台后面中间绘有花卉壁画。八根圆木立柱支撑楼座,二楼设有包厢,每厢可容8至10人。楼下池中央设有40余张八仙桌和椅,可三面坐人,两侧设有边座。一楼两边各设有两侧门,为散戏时疏散人群的方便门。戏院可容纳观众千余人,称得上是当时国内知名的京剧大舞台。当时的烟台城区 (即现今的芝罘区),是仅有五万人口的小城镇,民国初期竟有六七处演出场所。各家戏院为了经济效益,都争先恐后邀请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竞争久演不衰。芝罘的同乐处票房和烟台益友俱乐部票房等,都有了逐渐的戏班,并经常到周边地区演出京剧。芝罘区从此就成为了京剧名家荟萃之地。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烟台一度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齐名。谭鑫培、孙菊仙、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约250位各个流派的京剧名家都曾在烟台登台献艺。到了上世纪20至40年代,京剧的票房价值,驱动了一些资本的投资,很快就在儒林街一带建成了三座戏院——丹桂、瀛洲、寿仙三家,此时正是烟台京剧发展的高峰时代,许多京剧名演员如李吉瑞、马德成、言菊朋、郝寿臣、马连良、谭富英、林树森、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黄桂秋、王玉蓉、李万春、袁世海、白玉昆等都先后来烟台演出过。其中,还有50多位在烟台长期居住过。京剧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曾五次来烟台搭班唱戏,1907年他年方12岁时,在烟台丹桂戏院演出,开场戏是《打渔杀家》。这次演出留给他最好奇的是烟台人提着灯笼看戏的风俗。据资料记载:烟台人提着灯笼进剧院看戏,并不立即将灯笼熄灭。要等到头牌出来后,认为唱得好,才熄灯静心看戏。倘若不满意,即提着灯笼走人。当时有一首诗写道:“蜂拥戏院挑灯笼,疑似流星落碧穹。待等红烛吹灭后,方知打炮已成功。 ”周信芳先后又于1910年、1914年、1923年频频来此演出;1927年,他第五次来时,有感于烟台有着广泛的京剧基础,便带头成立了以专业演员为主体的 “烟台梨园公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武生泰斗尚和玉两次来烟台,不仅领衔演出,还担任过丹桂戏院的经理、烟台梨园公会会长。著名文武老生李万春在烟台为一所小学义演三天,筹资建校。京剧花脸大师金少山,曾在烟台居住和演出达七年之久,其后他从烟台来到上海,与梅兰芳演出《霸王别姬》,他的黄钟大吕声振屋瓦的嗓音,从而一鸣惊人一炮打响,至今依然是空前绝后。由于烟台的观众非常懂戏,他们来演出是绝对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因为在烟台唱红是非常关键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由许多京剧名家来到烟台献艺。
由此,不仅培养提高了烟台市民对京剧的整体欣赏水平,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戏迷和票友,为京剧在烟台的发展奠立了重要基础。老报人徐铸成说:“盖烟台一带,平剧(即京剧)素有根蒂,旧北京剧界,一向视烟台为畏途也。 ”当时,很多京剧演员以来烟台唱红为荣。有个这样的说法:“北京学成,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烟台来验收。 ”
在历代京剧名家中,烟台籍人士就有很多。在“昆弋十三绝”中,有一位迟财官就是蓬莱人。还有“花旦大王”于连泉(祖籍:蓬莱)、有“老夫子”美称的名旦陈德霖(祖籍:龙口)、“四小名旦”毛世来(祖籍:莱州)、著名谭派老生王又宸(祖籍:莱州)、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祖籍:莱州)、著名花旦吴素秋 (祖籍:蓬莱)、著名京剧琴师李奘图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门、李超(祖籍:蓬莱)、老生名家迟金声(祖籍:蓬莱)、程派名旦迟小秋(祖籍:蓬莱)老生名家曲学海(祖籍:烟台芝罘)、小生名家姜振发(祖籍:莱州)、著名言派传人任德川(祖籍:莱州)、著名京剧编剧杨毓珉(祖籍:烟台)、著名刀马旦王玉珍(祖籍:牟平)、张派名旦张萍(祖籍:烟台)、老生名家杜镇杰(祖籍:莱州)等等。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
新闻推荐
潍坊地处齐文化腹地,自古即为交通咽喉之地。西周初期,齐国建立之初,以营丘为中心,方圆仅五百里,“昔太公封营丘,辟草...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