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齐鲁之韵民风淳朴

潍坊晚报 2021-11-21 08:23 大字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涉及内容较多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民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分为: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等;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等;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精神民俗等。

漫长岁月中创造了乡风民俗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这里民风民俗淳朴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民俗。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基因,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风俗习惯的不同使得文化形态显示出典型的地域特征。梁启超先生指出:“地理与人民二者长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也。”即“地为文化孕育之母,人为文化创造之父”。同时,文化学认为,地理环境是任何区域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最为明显而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潍坊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是祖祖辈辈长期实践创造的结果。

境内有多处古文化遗存

潍坊地理区位极其优越。南面有钟灵毓秀的泰沂山脉,北面有碧波浩荡的渤海莱州湾。诸多条河流,从泰沂山脉滚滚而下,冲积形成了广袤的昌潍大平原。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就在这里创造了古老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据考古发现,境内有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和石刻等1800余处。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以前,这里就有氏族部落居住。

潍坊地区的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即处于核心地位,尤其夏商时期,东夷文化发展极盛,成为东夷文化的核心。依据潍坊地区考古发现的商周青铜器铭文可证,当时潍河两岸是寒、莱、诸等十几个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这在山东甚至全国均为少见。由此可见,商周时期直至西周早期,潍坊地区是山东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而东夷文化中的典型陶器是商周青铜礼器的主要来源,礼器又是礼制的主要依凭,所以说潍坊当地文化为中华礼制文明作出了贡献。这可以说是潍坊民俗文化最早的追溯。潍坊境内久远的建置、邦国的更替,使这里的文明传承有序,连绵不断。

齐鲁文化在此融汇

潍坊是齐鲁文化的融汇区。齐、鲁文化,两者之间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潍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是两者融汇的结果。西周至春秋战国之时,以今淄博临淄为中心的齐国和以曲阜为中心的鲁国,成为山东地区的两大诸侯国,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传统。潍坊境内泰沂山脉的古长城,总长度约百余公里,不但是划分半岛南北的天然界线,而且是齐鲁文化的分水岭。《管子》云:“长城之阴,齐也;长城之阳,鲁也。”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主张教育人、培养人,养成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同时,儒家文化注重诚信,认为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论语》提出“见利思义”的观念,《周易》讲“人之所助也,信也”,这些都是讲鲁文化中“以诚为本”的体现。

盐业生产带来便利条件

潍坊北境曾是齐国领地。齐文化中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功利性特征,根本原因在于潍坊所拥有的盐业生产。大量历史资料证明,自古以来环渤海湾的潍坊一直是海盐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盐是最具有商品性的产品,因为这不是各农户所能生产的,但又是任何人每天不可或缺的。丰富的鱼盐资源加之潍坊又处于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为潍坊文化融汇各地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将潍坊文化塑造出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受齐文化影响,古代潍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民俗手工业经济,并发展成为手工业重镇,因此有“樱桃千名绣花女,梨园户户是铁匠,河北顶针到南洋”的说法。这里的“樱桃”“梨园”“河北”都是古潍县近郊的村落。

综上所述,齐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开放包容,崇法重利;鲁文化强调个人修养,经世致用,重德隆礼。鱼盐之利为基础的齐文化,带有浓厚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功利性色彩。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两种文化在潍坊地区融汇,最终形成了潍坊人特有的开放包容、重德崇法、自强奋进,并发展至今。绚烂多彩的潍坊民俗文化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潍坊人民、潍坊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新闻推荐

莱州: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助力发展

莱州湾畔,人文荟萃,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一直以来,莱州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助力城市发展的...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