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军营的记者梦

烟台晚报 2021-11-09 09:11 大字

曲京溪

记者节到了,我想起了自己的记者梦。我是1980年参军入伍的。入伍第二年就做起了记者梦,这主要是受部队报道员的影响。

那时,部队新闻报道组的两名报道员在我们连队就餐。他们每隔十天半个月就有稿件在部队或地方报纸上发表。让我特别羡慕的是,不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大家都司空见惯,可报道员凭着新闻敏感,能发现普通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写成新闻稿件。在我的眼里,报道员就是“记者”,受到领导的器重和战士的仰慕。

于是,我满腔热情地跟着他们学起了写报道。后来,一名报道员考上了装甲兵教导队,新闻干事找我们连长,想叫我进报道组。眼瞅着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我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可那年我们连有三名班长退伍,连队要安排我担任班长,当“记者”的事儿就这样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成立全军首个新闻大专班,可入学有条“硬杠杠”,就是必须在省级报纸上见报8篇以上稿件。我那时才发表了3篇文章,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与两次机会擦肩而过,我没有消沉颓废,依然勤奋写稿投稿。后来,一篇报道改变了我的命运。一个周六的上午,我去军人服务社买信封,遇见了莱州老乡姜永畔,他在通信教研室当教员。他叫住我说:“你不是喜欢写报道吗,前两天参谋长带着我们七十多名教员,到苏州、无锡去参观学习,反响挺好的,这个可以写一写的。”那时,全国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是,我又问了姜教员他们出行的一些细节,回连队后就写成稿子投给了军区的《人民前线》报。一周后,原《人民前线》报以《部队尊重知识分子,让教员旅游开眼界》为题刊登了。没想到这篇只有四百六十来字的小稿子,引起了部队首长的关注,尤其是组织这一活动的参谋长王本荣,到处打听我的情况。王参谋长在原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机关当过参谋,他把我调进了机关工作。这篇稿子,也就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进机关两个月,我又在报纸上发表了《更新知识从新战士抓起》的报道,参谋长在全处会议上给予表扬,并要求参谋们以后要主动给我提供报道线索。我的写作热情更高了。

没想到,后来我的一篇报道却惹出了麻烦。1985年是部队的精简整编年,不少干部面临编外或转业。在这个当口,我们部队接受了上级按新训练大纲试训的任务。南京素有“火炉”之称,干部战士在恶劣天气下心不散、劲不减,顺利完成了试训任务。我的报道《面临精简整编 改革劲头不减》,刊登在原《人民前线》报上,文中写道“团长朱念祖年龄比较大了,但他从不考虑个人的进退去留,天天泡在训练场上跟班跟训。他说我就是交班,也要交个好班”。

我怎么也没料到,稿子见报后,像是往部队机关里扔了一颗炸弹,产生了震荡。一早我去机关饭堂吃饭时,被司令部的戴管理员拦住了,说团长正在饭堂为稿子的事发火呢!他在饭桌上干坐着,不吃饭,阴沉着脸问哪一级组织说他年龄大啦?戴管理员还问,是谁授意我写这篇稿子的吗?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说,我是报道员,稿子是我自己写的,没有受谁的指使。戴管理员安排我先不要去机关饭堂就餐,等过几天团长消消火再说。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们部队建制升格已成定局,但主要领导人选尚未确定,我在这个紧要关口写稿说团长年龄大了,难怪他会有想法。

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这一年,我们部队机构由团级升格为副师级,更名为训练基地。朱团长顺利当上了基地主任,副师级。那篇报道的事,再也无人提起。年底,新转志愿兵名单批下来了,我名列其中,我真的当上了部队的“土记者”!

新闻推荐

莱芜区举办重点项目“多证连发”颁证仪式6个项目同日“拿地即开工”

本报讯(记者杨雪通讯员陈玉哲亓亚晴)10月22日,莱芜区政务服务大厅格外热闹,这里正在举办全区6个“省市重点项目”同日“...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